![]() 巴中人所说的“媚”观音,位于巴中城南一公里,名南龛石窟。巴中地处于秦岭以南、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一条翻越崇山峻岭的“米仓古道”连接政治经济文化的北方中心,所以能开蜀地石刻造像风气之先;战乱和政权更迭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佛陀传播的步伐。 ![]() 我其实是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我看过的大多石刻造像,虽然有幸躲过了纷争乱世,却没有能逃过那场焚心煮骨的文化大革命。南龛石窟的保存完整首先让我惊讶!不可能吧?我用疑惑的眼神询问漂亮的女孩讲解员。 ![]() 她指着山崖中间最大的一尊像,告诉说,大佛右脸有一块颜色与周围不大一致,是后来修补上去的,文革刚开始时,有造反派仰望对准大佛头部开枪,结果被反弹回来的子弹打死,因果报应在民间迅速传播,没有人再敢来动邪念,南龛佛像得以保全。开怀大笑的我们顿觉神清气爽。
60号龛就是“媚”观音的典型代表。巴中石窟所塑造的人物有明显的唐代风格,面部丰满,身躯魁伟,菩萨雍容华贵,体态丰圆、樱桃小嘴、腰枝微扭、“媚”态十足。
![]() 83号龛内,主佛一身双头。据说古代有二贫者各欲请画师画一尊佛像,但资财不够,画师被其虔诚感动,给他们画了一尊双头佛像,成为同心同德,团结祥瑞的象征。敦煌有壁画,麦积山是泥塑,唯有巴中南龛是石刻。
巴中有位晚清秀才刘健公,别名刘乾三,自号“中一山人”。平生以书法著称,客居重庆期间享有山城书法家盛名,青城山也有其墨迹。 他在86高龄的1956年,采用象形写法,巧妙地将“龙虎”二字以上下结构的方式融合成了意义完全相反的“和平”,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借南龛福地书写“和平”,也表达了希望菩萨能够福佑苍生永享太平的美好愿望。 一方碑刻记录了巴中刺史严武重建南龛寺庙屋宇,并向皇帝——唐肃宗奏求寺名的过程。
唐肃宗审批赐名的“光福寺”。
据记载,巴中石窟始于隋,盛于唐,经历代增镌,逐渐形成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 南龛造像内容丰富,保存十分完好,各种佛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thank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