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海涛668 2017-04-07

原创 阳云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水宁寺飞天石刻(杨政保)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南龛石窟(岳鹏)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南龛石窟(岳鹏)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南龛石窟(何东明)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南龛石窟(何东明)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通江千佛岩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北龛29号

品评巴中文化,鲜活留存下来可知可感之人文景观,让这方山水为此骄傲与自豪,当以南龛为代表的佛窟摩崖造像。未来会有新的文化孕生,挺拔怎样的高度,不可预知,但迄今为止,佛窟造像,我定位它巴中历史文化景观的最高峰,不是妄言。它巍峨耸立,熠熠生辉已千年时光。

巴中的佛窟造像石刻,有称摩崖造像,有称石窟造像,其区别,前者一般都是直接在崖面上雕凿佛像,后者是在洞窟内造像,巴中二者兼而有之。

巴中石窟造像,是巴中的一张经典文化名片。给巴中人大大长脸,每逢有客自远方来,展示巴中,必定到南龛石窟一游一观。这些年,我无数次带外地知名艺术家到南龛石窟参观,现场看他们一个个被折服,惊讶不已,慨叹大山深处居然藏着如此壮观精美的佛窟雕刻画卷,觉得不可思议,我内心也得到极大的满足,情不自禁感动。

巴中曾是边远、闭塞、荒蛮、落后的代名词,被很多外乡人轻看,但有佛龛摩崖造像在,我们的底气一下就升起来了,佛龛造像成就了一方土地的文化自信。从文化遗存里发现巴中,不仅是当今的中国艺术家面对佛龛在此兴奋得手足发颤。更早在民国初年,还曾有两位外国探险家来到巴蜀,他们同样对巴蜀石刻感到惊奇,虔诚地打量着岩壁上的陌生的佛像,一个是德国建筑师柏石曼,一个是法国探险家色伽兰,柏石曼拍下了最早的巴蜀石窟,色伽兰回国写了一本书叫《中国西部考古记》(出版于民国19年),书中就提到了广元千佛崖和我们巴中的南龛石窟。并且在书中不断追问:石窟艺术是是怎么进入巴蜀,又是如何流传开来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着色伽兰的追问,作一次探访。

石窟造像兴盛巴中待何因

探寻巴中石窟萌生发展,得先弄清楚它始建于何时。据文馆所专业管理者说,始创的准确时间、年代,专家学者未考证。一般来说,要考证确切时间,唯按造像风格或史记来断代。西龛16号龛有一个追记,也只说个大概。州记上说始于梁陈,意即公元六世纪,一说始于梁魏,也即同一时期,晚于云岗,与龙门石窟接近。也有人说始于南北朝,这是一个宽泛的笼统的时间概念,伸缩性很大了。

过去开凿石窟,石窟边写有题记,或雕刻诗文,谁捐的“功德”,为何原因,有落款。但真正保存下来的开窟题记很少。首见记载雕刻时间的为西龛山21号窟,由僧人追记,显德大隋大业5年(公元605年)造此像。南龛石窟有题记50条,诗文52首。而南龛石窟的题记最早为唐开元23年(大约713年),这就为石窟的断代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猜测当初每一龛开凿都该有题记,象南龛石窟这种列层分龛镶佛,臆想后刻者便毁了前者的题记。而最早开凿的龙门古阳洞石窟(公元495年),具体到某年,可以叫后人弄得清楚明白。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显著代表是规模最大的甘肃敦煌、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号称三大石窟。另外还具有一定影响的有甘肃天水麦积山、川北广元巴中、川渝交界大足安岳等石窟艺术。总的来说是呈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进行传播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有其起因、背景。循着那些有史可考的石窟雕凿走一走,或许我们就能大体确定川北的石窟造像,是在何影响下开始雕凿并最终完成的。

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敦煌便是开启的一扇宽阔的大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与碰撞,诞生一个光辉灿烂的敦煌文化,便顺理成章。敦煌石窟始凿于公元366年,是一个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云岗石窟,在山西平城,今大同附近。公元五世纪初,平城是北魏的都城。近百年间,大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宗教,并奉之为国教。公元446年,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生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云岗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

那么洛阳的龙门石窟,则是伴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脚步,开启了佛教在洛阳龙门营建石窟的大门。自北魏太和年间创始,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等相继开凿,使数以千计的窟龛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

石窟摩崖造像,缘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在公元十二世纪已在印度本土消失了,而这个异国的宗教种子却在东方这块古老而悠久的国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佛教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能够得以快速流传,专家分析论证是因为依附于原有的中国文化,如道术、如玄学。佛教中的教义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南北朝时期,佛教这个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不断加深。同时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且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特别是梁武帝萧衍,宁愿不作皇位,曾三次舍身二度离朝,后由群臣以巨额奉赎回宫,可见佛教的魅力。而皇帝痴迷的事,不难想象其会对整个社会无形中以巨大的影响。北朝时虽有两次北魏太武和北周武帝的灭佛事件,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超前规模的大兴佛教,特别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庙宇猛增,并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云岗和龙门开凿石窟、雕刻佛象。

石窟造像,与当时的现实也有密切相关。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过程,正是从东汉帝国的崩溃到李唐王朝的建立时期,这四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整个社会是处于长时期的无休止的战乱状态,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异常激烈,家破人王,妻离子散,连绵不断。“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身家不保,命运不定的情势下,佛教来到了人们的心灵。它让人们忍受,只需冥思苦想,立地成佛。有的为了逃避兵役和剥削,抛家弃子,披上袈裟,“假慕沙门,实避调役”。也有的尽力忘却现实中的苦景,采取精神胜利法,作出“自我牺牲”,以求得神宠,等等。而北魏王朝为了巩固其异族统治,也把这种精神鸦片和思想麻药带到人间,共同促使了佛教的社会普遍信仰。这种信仰也会促进民间造像的兴盛。一个个的佛传、佛本生故事,全然折射出了当时的这种社会现实。

川北及南龛石窟造像无疑深受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出现这种原因是自公元504年巴中就在北魏的势力范围,在北魏王朝开窟建寺风气的影响下,巴中石窟的开凿当是如此应运而生。而且在北魏统治时期,另一个地方秦州的麦积山的造像活动十分兴旺,古代的秦州(即今天水一带)与巴蜀山水相连,而川北地区与汉中一带同属古梁州,秦州的僧人不可避免地要为川北及巴中南龛等地的石窟造像作艺术指导。同时巴中是古代米仓道上的重镇,进出四川的要道,南来北往的人流,促成佛教在巴中的传播也有条件。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驻足,也推动了巴中石窟艺术的兴盛。唐玄宗和唐僖宗两个皇帝都曾入蜀,僖宗入蜀还路经巴中,并带来一些佛像式样。尤其是曾随唐玄宗入蜀,后被贬作巴州刺史的严武,短短几年间在巴州南龛雕塑观世音像、新造龙宫、构筑寺宇、并为南龛求得光福寺之名,对巴中石窟艺术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从巴州石窟留下的题记和诗文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地官员、文人、客商、僧侣等在巴州开窟造像、题词装彩和吟诗赋辞。且唐章怀太子贬谪巴州,又必定把北方特别是京城的佛教文化带到巴州,也为此地的佛龛造像给予影响。

古代造像一般为皇家造像、官方造像和民间造像。云岗、洛阳都曾是国都,而洛阳更是几朝古都,幸蒙皇恩,大多属皇家和官方造像。而巴中地处偏远,这种造像估计纯属民间行为了。其规模和气势当然比不上前者,这也反映出一种经济实力。试举二例,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建的龙阳宾阳洞大型洞窟,达二十四年之久,用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多个。而武则天也以当时皇后的身份,资助脂粉钱二万贯,在龙门造了一龛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摩崖造像,这些在巴中是不可想象的。

于此,巴中的石窟造像,没有皇恩眷顾,没有大把大把的银两,不能一次动员成千上万的艺术人才,花十数年之功。大多是在家弟子和信奉佛教的人出“功德”来造像。所以巴中石窟造像才有了自己的鲜明特征。

自南北朝始,经隋代,盛镌于唐代,数百年时间,众多的雕刻家于巴中广袤的山水择选灵秀宝地雕佛造像,洋洋壮观,形成了规模,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实属不容易。

巴中石窟造像知多少

一块坚硬的石头,因为锤敲錾凿,有了菩萨的端庄与慈悲;一座山岩壁立,历经千年的雕凿,坐满匠心雕刻的神像。巴中宗教石刻,就这样穿越沧海桑田,永远留在巴中的山水之间。

据记载,巴中宗教石窟,始于隋,盛于唐,经历代增铸,逐渐形成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在巴中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沙溪、龙门等现存有60余处摩崖石刻造像,保存较好的有一万余尊。

南龛石窟,位于市区城南1公里化成山腹。现存179龛(窟),造像2700余尊,主要以隋唐造像为主,随后增铸,其中,宋代造像2龛、清代2龛、民国时期5龛。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南龛造像内容丰富,保存十分完好,以供养造像为主。其主要内容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如来佛等造像,以观音菩萨为最多。其余的则为闻法等诸菩萨及天龙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各种佛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宁寺石窟,位于市区城东37公里的水宁寺。唐代凿刻,现存有27窟、300余尊造像。主要内容有“释迦说法像”“药师三尊变”“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五佛”“释迦真如舍利塔”“观音菩萨”等。这些造像多为盛唐作品,少数为晚唐雕刻,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1龛窟其中第1、2、3、4、8号龛雕像最为精美,造型生动,技艺精湛,人物特征鲜明、生动,同样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龛石窟,位于市城北1公里巴河北岸苏山南麓。现有造像34龛,近348尊。造像多为唐代作品,主要是佛教造像艺术。

西龛石窟,位于市区城西两公里的西华山中。分布在西龛寺、流怀池和龙日寺三地。三处造像,混为一体,组成了雕龛玲珑、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西龛石窟始于隋代,多为唐代作品,系佛教造像艺术。其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七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龙神八部、千佛本身故事、西方净土变等。第16号系隋代窟,窟高310、宽210、深240厘米。现存造像57躯,帐形窟。正壁主尊佛像已风化,二弟子侍立两则,并雕有镂空的菩提树,正壁及两侧壁有菩萨及护法神像二十余尊,内龛楣上刻有七佛及6尊伎乐天,外龛楣雕有忍冬、狮等纹饰的六幅富丽多彩图案,龛柱上有高浮雕龙。

赵巧岩石窟,位于通江县诺江镇牌坊街社区诺江中路。唐名壁州神庙,因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似灯,民间传说“赵巧送灯台”而得名。崖体坐东北向西南,崖高12.3米,宽40米,现存唐代造像16龛(窟),现存造像241尊。千佛屏高2米,宽2.5米,题记1幅,碑刻1通,为初唐、晚唐作品。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外方内马蹄形龛、帐形龛。最大龛高5.5米,宽3.5米。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天龙八部、西方净土变、毗沙门天王、力士、飞天等。其中毗沙门天王造像与巴中南龛65号龛毗沙门天王造像相似,天王像高4.9米。其佛龛保存完好, 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岩石窟,位于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现有造像54龛窟,内含崖墓1座、造像3000余尊、浮雕石塔1座、造像题记4幅、重妆题记2幅、碑刻2通,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黄砂岩正面和右侧的绝壁上,坐西北向东南。窟前有清末民初修建的穿斗木结构,双重檐,歇山顶,青瓦屋面,四角微翘和2001年右侧修建的巴壁式窟前保护性建筑。石窟始造于大唐龙朔三年(663),终于开元七年(719)。龛窟形式有单层方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圆龛、屋形龛。最大龛窟高3.3米、宽3.7米、深2.2米,最小龛窟高0.2米、宽0.15米、深0.05米。造像题材以释迦牟尼佛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主像,以力士、供养人、乐伎为伴像。6号龛侧壁浅浮雕供养人。

陈家河石窟,位于通江县草池乡嘉禾寨村小新场独善桥东北端右侧河岸崖壁上坐东向西。唐代现存1龛窟、造像9尊、题记1幅。龛形为外拱形圆龛,龛高1.33米、宽1.24米、深0.63米。内龛龛楣中部饰兽头含草,兽含卷草蔓延于龛楣。龛侧各饰一株盘龙菩提树,菩提树前各雕一狮,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组合。佛饰桃形头光,头饰肉髻,面型方圆,双耳垂肩,颈刻三道蚕纹,内着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式僧衣,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高0.57米、肩宽0.31米、座高1.33米。佛像左为迦叶,右为阿难弟子。阿难眉目舒朗,眉宇间透出几分灵气,身穿双领下垂搭肘式僧衣,赤足立于覆莲圆台上。两侧菩萨头绾高髻,戴花冠,面型方圆,戴项圈、腕钏,裸上身,肩披帔帛,下着长裙赤足立于仰莲台上。二力士赤足站立于龛外。外龛左右外侧上部各开一圆形小龛,龛内各雕一佛。龛右侧崖壁竖行阴刻年款、捐资人姓名及捐款数额。

佛尔岩塬石窟,位于通江县杨柏乡贾村观村。崖体坐东向西,现有4龛窟个,造像14尊。分南北两区,北区3龛,造像11尊,南区1龛,造像3尊,两区相距50米。造像最大龛高1.5米、宽2.08米,最小龛高0.6米、宽0.48米。造像有七尊、三尊、单尊三种。石窟中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造像。特别是具有唐代风格的1号教造像龛,龛窟形制为外方内圆龛,内外龛间饰二蹲狮及一地鬼顶地华盖,造像题材以主尊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身组合,主尊为桃形头光,头戴宝冠,面相方圆,内穿僧衹支,外穿褒衣博带式服饰,双手叠放手心向上托宝珠,结跏趺坐于悬长座上,服饰自然垂悬于座上。佛尔岩塬石窟主尊、弟子似道似佛的装束在其他地方的石窟中少有出现,对研究川东北地区宗教及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佛尔岭石窟,位于通江县文胜乡白石寺村,唐代造像。现存造像20窟龛,造像243尊,碑刻1通,分布面积109.9平方米,均分布在二块自然巨石及一崖壁上,分东、西、南三区,呈三角形布局。东区8龛,造像107尊,西区7龛,造像78尊,碑刻1通,两区相距约50米,南区崖壁3龛,造像58尊,西、南两区相距约20米。窟龛形式有外方内圆三层龛、外方内圆双层龛、外方内帐形龛、外方内屋形龛、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帐等。最大窟龛高1.4米,宽1.48米、深1.83米。造像龛窟装饰华丽,龛楣刻卷草,龛内刻菩提树等图案。以佛教造像为主,有佛道合龛造像。其内容为佛、化佛、菩萨、弟子、力士、天王、天龙八部、阿修罗及供养人像等。该石窟是研究佛道合龛石窟艺术和佛道并存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201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乳溪石窟,位于通江县东山乡枸花坪村。始凿于唐代,现存造像23龛窟,155尊,碑刻3通,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幅面面积约33.23平方米。分A、B、C、D四区,呈三角形布局。A区四面开龛,共有造像7龛窟17个,126尊,题记4幅;B区造像2龛,5尊,碑刻3通,经幢1个;C区造像3龛,18尊;D区1龛,造像6尊。题记年代最早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最晚为大宋元祐五年(1090)。主要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江铜铃寺,位于南江县石光村大坪坡。该寺院里保存有40多尊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这些佛像除了有几尊头部遭到损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其石窟在2000年,经省文物专家鉴定,这些产自明末清初的石雕佛像因其形态逼真、雕刻精美,而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巴中石窟佛教造像除巴中城周东南西北四处,离城较近,很集中外,其他看似分布较散落,几个县区都有,但实际上都是在米仓古道线路上。我们所说米仓古道它不只是一条线路,是北方通向巴蜀之地,其在四川东北方向众多道路的统称,佛窟造像的广泛流传,其实都是在米仓古道之路上,不是偶然。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南龛双头瑞佛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南龛佛像外貌

巴中石窟造像价值几许

巴中石窟造像究竟有多大价值?能否巍峨成巴中历史人文景观的最高峰?当今人来到石窟进行观瞻时,不管石窟雕刻最初的目的是因为崇拜信仰,还是因为各类人等为了“功德”的需要,但是它留给我们通过雕塑这种宗教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点,却是如此令人神往。

我对巴中大大小小的石窟都曾一观或几观,仅南龛石窟,就不下数十次,但每次又都是匆匆忙忙,浮光掠影。说实在话,对巴中石窟认知自觉非常浅薄,要打开这座宝库,没有一定的功力是不行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历史、美术、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等,假如单就每龛佛像所雕刻的佛教故事,都需要很广薄的佛教知识才能识读的。评点巴中石窟价值,我不敢妄言,只有听专家如是说。

对巴中石窟,国内无数知名专家都曾来此进行过认真考证、研究,发表不少评述文章,前敦煌石窟研究院长、著名专家段文杰在考察巴中水宁寺石窟后说:“真是深山藏国宝,没有看见过,非常美。”这对我们认识巴中石窟佛教造像有极大的帮助。专家学者考察、研究巴中佛龛造像特点,总体评述为:巴中的宗教石窟造像艺术,其造像特点和人物风格深受北方的唐代长安洛阳一带石窟艺术的影响,所塑造的人物佛像面部丰满,身躯魁伟,菩萨雍容华贵,其形象多体现了武则天时代创下的体态丰圆、樱桃小嘴、腰枝微扭和安详宁静的模样;力士像威武勇猛、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雕刻精巧;诸多佛像的面容表情和形体动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精美雕塑,反映了唐代的文化、思想和石刻技艺,也充分体现了华美的唐韵。在众多佛龛造像中,有大量的精品石窟呈现。

以南龛例:83号的双头瑞佛像是典型的佛帐龛,是全国仅有的高浮雕石刻像(敦煌是壁画,麦积山石窟是泥塑)。其内龛二层檐顶均有鸱尾,上层檐顶有圆形瓦当,檐下方框内刻饰着团花,下层檐顶有圆形瓦当,檐下饰有忍冬纹,龛楣上刻着方格团花,悬饰帐幔、风铃,方形帐柱,覆莲圆形柱础,柱正面及侧面均间饰着团花宝珠和几何形纹饰,正面所饰团花都有四叶;内龛中部雕有一圆形兽足香炉,香炉两侧各有一头狮子立于石座上,它们四脚伏地,怒目圆睁,像是将起身扑面而来。60号窟的媚态观音像,同样表现了唐朝的世俗生活,丝绸的衣饰,丰满、健康的形体,小嘴、抿嘴,腰微微扭动,唐代比较开化的社会风气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吴代当风”、“曹衣出水”之气象。

艺术是生活最敏感的显影屏。巴中留下的佛窟,显现其价值,只有与其它地方佛龛造像的比较中得来,其显著特征是:

鲜明的地方特色。从人物的造型风格可以看出,明显地带有川北风情。比如天王像,脚穿草鞋,衣服与佛教故事中描述也不同,佛教是半裸,而此石窟中是全冕冠,这在全国仅有,完全突破了宗教的樊篱,这也是蜀道之难的现实生活在佛教造像中的反映。南龛的第61号窟的地藏菩萨,其面像与人无异。在南龛68号 “鬼子母佛”像前,我们看到龛基上浮雕有这样一组形象:一位妇女头挽圆饼样发鬃,穿着双领外翻式外衣,外着长裙,盘腿而坐,怀中抱一小孩,身边左右各坐四个戴项圈、手镯、脚镯的肥胖可爱小孩,这颇似当时一位多子多福的普通妇女形象。巴中石窟的天王像衣服与佛教故事中描述也不同,佛教描绘的是半裸,而巴中是全免冠,且脚穿草鞋,十分突出地表现了川北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全国罕见。

巴中石窟造像尤其在人物造型上,许多造像并未按佛教故事描述的那样去雕刻,而是打破传统雕像模式,并带有明显的川北风情。在巴州现存石窟中开凿最早、雕刻最好的西龛,我们看到反映净土世界的仿真天宫楼阁,属镂空雕刻,高两米,有三层,方形台阶,转角斗拱,楼阁上雕刻有供养菩萨、供养天人和伎乐飞天。

华丽的龛眉,装饰性强,是第二大特点。巴中石窟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窟龛形式多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敞口平顶,内龛有素面圆拱龛、带桃形龛楣的圆拱龛、佛帐龛三种形式。尤其是佛帐龛与北方早期佛帐龛不同,北方的龛像中大量流行的是垂帐纹龛窟,而巴中多为佛帐龛,比北方佛帐龛复杂得多。如山花蕉叶佛帐、天宫楼阁佛帐,它们不只是简单的以垂帐纹加流苏来表现佛帐,而是在一个方形龛内真实地雕刻出一个完整的佛帐。它顶上的山花蕉叶和宝珠装饰有时候看起来像瓦当,有的甚至雕刻出瓦当和瓦垄,看起来与屋檐无异。在巴州城以西约一公里处凤谷山的西龛石窟,第54号西方净土变就是典型的天宫楼阁形佛帐龛,龛侧的天宫楼阁与真实的楼阁无异,常被学者们视为魏晋南北朝、唐代古建筑的标本。南龛116号窟外方内圆的双层屋形龛,精湛的技艺体现在石刻中的镂空雕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这也是非常世俗化的佳作,主尊是阿弥陀佛,正在讲经说法,49个弟子的坐姿千姿百态,给人一种生产队里开大会的感觉,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造像仪轨,设计的屋形窟,像建筑的屋檐,像轿子帷幔的装饰。

巴中石窟的龛内装饰上,其顶上多饰重檐,重檐下悬帐、铃等物,形成龛楣。主尊身后常有浅浮雕菩提树、天龙八部、飞天等,龛楣和龛柱多饰忍冬、卷草、莲花、团花、宝珠等,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天王和菩萨单龛造像等。其雕刻精美的龛楣和龛柱最富魅力,尤其是用菩提双树装饰龛窟壁面在巴中特别突出,为巴中独有。菩提树在佛教里有特殊的含义,传说佛是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因而菩提树与佛的其他遗迹遗物一样神异,一样受到人们的珍视和礼拜。

第三大特点,巴中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不但体现在雕凿上,而且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装饰华丽,色彩变幻多样,使龛楣清新精美,气势磅礴。这些生动的造像、精美的描绘、精巧的装饰,共同构成了巴中宗教石窟精美绝伦的华章,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国之瑰宝”。巴中南龛石窟的着色是清代乾隆、光绪年间所进行的装彩,至今未翻新,但依旧光彩照人,这在全国少有。

段文杰先生在对巴中石窟评价其特点,除对内容、佛像人物的组织结构等不同外,说巴中石窟:“最大的特点不是造佛,而是造龛。我们现在看的,一龛龛外面有个方龛,前面有额,有双层屋檐,下面还有垂幔,这个叫帐。这是古代那些菩萨坐的地方,叫“帐形龛”。这个帐上雕刻得非常精美,这是别的地方少有或没有的,所以他是巴中的特色。有些龛楣是透雕的,差不多都已经是“玩石如泥”了,透雕很细,这是别的地方很少见”。同时他对巴中佛刻的创新上说:“我看了巴中这些雕刻,从总的来说,它们的风格是在中国艺术基础上,吸收了外国的东西,然后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形成了‘巴中的模式’。独特的巴中模式,就是人的布局、人的造型,这些别处没有,这些模式是单独的,独特的,但它总的表现了中国佛教特色的艺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美术史》作者唐林,他在考察巴中的石窟艺术后总结道:巴中石窟是弥足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除了丰富的题材内容、构图的形式多样、神奇的雕刻技法这三种艺术价值外,最为突出的是它在全国宗教石刻艺术中的“五个唯一性”:一是水宁寺石窟盛唐彩雕的唯一性:二是南龛166号“持国天王”(草鞋天王)形象的唯一性;三是南龛83号龛“双头瑞佛”的造型的唯一性;四是巴中西龛山53号石窟建筑内容的唯一性(稀缺性);五是巴中彩绘石刻飞天的唯一性(敦煌有彩色绘画飞天,巴中有彩绘石刻飞天)。依唐林先生所说,这就是巴中石窟可以光大之处。

巴中石窟众多,每一处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质。

南龛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是巴中石窟造像的代表,人们用“大龛小龛,前佛后佛,大身小身,密如蜂房,雕龛玲珑,规模宏大”来总结评价南龛石窟的艺术价值。其地方性、艺术性等都是巴中佛窟翘楚。

水宁寺石窟艺术,小巧玲珑,雕刻精细,内容丰富,设计新颖,体态婀娜,多彩多姿。古代石窟艺术匠师们在此雕造和彩绘中其卓越才能充分得到了发挥,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堪称我国唐代石窟艺术中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尤其是菩萨、伎乐天神的雕造和彩绘,“女性化”十分明显,肌体细腻丰满,体态婀娜多姿,容颜俊丽动人,衣饰富利堂皇。真谓之曰“菩萨似宫娃”。这不仅使“神”具有美的形象,而且有一定的世俗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气息。其彩绘被国著名专家评价为“盛唐彩刻,全国第一。”

北龛寺造像,雕刻精细,线条柔和,小巧玲珑,多彩多姿,有的身躯修长,有的面部丰满。第6号窟,高350、宽320、深290厘米。内龛楣的五个伎乐天神,有的弹古筝,有的吹竹笛,有的弹琵琶,有的击腰鼓,神态十分得意。在窟顶的四个浅浮雕飞天,也随着乐声在天空中飞旋。在窟右壁下方刻有一供养人,头挽高发髻,身长腰细,著长袍,实为窈窕少女。第14号的龛楣设计别具一格。在二方连续的卷草纹饰上,雕刻了两身背向飞行的飞天。左角者,手弹琵琶,右角者,嘴吹着笙,都足踏云彩,凭着长长的飘带飞舞。第12号龛正壁有二身浅浮雕的饕餮,在其颈部又坐有一个世俗人物,很似古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雕像。

西龛石窟艺术,刀法洗炼,多彩多姿。菩萨、天神像衣饰华丽,装饰图案工整巧密。

白乳溪龛窟装饰华丽,龛楣刻卷草、忍冬、悬帐、华绳、云纹、四蒂花等图案。造像内容有佛、菩萨、天龙八部、力士、天王、供养人、伎乐等。造像中最具特色的A区净土变龛,龛内主尊身着通肩衣,头顶华盖,结跏趺坐于龛中央带茎莲台上,两侧有接引菩萨及众菩萨围绕,手势、坐姿各异,造型生动,满目仙山琼阁,上刻飞天,下刻荷花、菩提树,一派歌舞升平的佛国景象。其石窟雕刻精美,装饰华丽,堪称盛唐时期佛教石窟造像的佳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通江千佛岩石窟中的38号龛浮雕的七级宝塔极为精美,下层檐人字形斗拱和直斗重叠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门楣上的线刻图外,此为仅有。整个造像雕刻精细,造型丰满,线条流畅,薄衣轻快。

陈家河石窟装饰华丽,雕刻精美。而赵巧岩的石窟,则内容丰富,造像精美,线条流畅。

巴中石窟的价值可以从多方面评说,每一龛窟都是一部大作,值得细细研读,这里仅只能算是一个说明书式的介绍。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杨政保摄

历经一千余年的历史,朝代更替,巴中石窟不仅遭遇不断的天灾兵祸,而且历经漫长时光的风雨洗刷,虽然有不少石窟毁损或风化,但还有大部分石窟像依旧保存完好,这真是幸事,也是巴中石窟的优势所在。别的地方或风化严重,或被盗严重。我曾到毗邻的广元,参观过千佛崖造像群,史载,原千佛崖造像有一万七千余尊,绵亘达一里,因年代久远,自然风化和岩石崩塌以及民国修川陕公路,炸掉南边一角,现造像仅存不到一半,给人留下太多遗憾。

仰观巴中石窟,石头无语,但这一窟一龛的精美雕像,无声却有形地再现了当时生动的文化景观,凸显了言语之外的诉说、文字之外的文明,展示了大巴山人民在历史舞台上的活跃与辉煌,让人们从中品味大巴山人的智慧结晶。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在这样一座陡峭的岩壁上,没有现代化的机器,硬是开凿出了如此众多的石窟佛像。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匠师们卓越的、精湛的艺术才能,充满激情,活力充沛,把中国的雕塑艺术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杰出的作品,留给人们永远的艺术享受。

佛窟造像,巍峨巴中历史文化景观最高峰

作者简介: 阳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巴中新报(巴中广播电视报)社长,巴中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巴中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巴中市文联主席,现谋生巴中市政协。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视线》、《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开口说话》、《笔走光雾山》等诗歌散文集。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