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沿着丝绸之路经敦煌至河西走廊,通达至中原内陆,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不断的融合、演变。 延安作为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陕西石窟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截至目前,延安统计共有318处石窟及摩崖造像,占全省石窟总量的三分之一。石窟多沿延安境内的洛河、延河及其支流河谷分布,其中以宋金石窟最具代表,艺术水平最高。 01 烽火狼烟 建寨筑堡 延安宋金石窟艺术的兴盛与政治和军事的消长密切相关。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以后,建都汴京。北宋建立的一百多年间,北方边境一直被战火侵扰。延安地区北接草原,南临关中平原,西经陇东河西走廊,东与山西隔河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延安处在宋夏战争的旋涡,百余年间战事不断。北宋朝廷不断强化边关防务,延安地区也大规模驻军,修筑了大量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 大量题记表明延安宋金石窟的修建与战争密切相关,如安塞石寺河石窟第1窟就见证了僧人广海仓惶奔走于战火边缘,钟山第10窟在佛教信徒张行者的组织下,由安定堡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和驻军共同出资开凿,宋代军事堡寨德靖寨距城台石窟仅1.5公里,樊庄石窟正开凿在招安寨的军事警戒点旁。 ![]() 安塞石寺河石窟第1窟,南屏柱建炎戊申年题记:建炎戊申(1128年)十一月五日,缘金人攻开延安/逃窜于此,隰州僧广海书。 宋、夏、金百余年间战争不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的运到延安一带,战争的阴云、旅途的艰辛,使得军民从心理上更多增加了对于神灵的依赖,可以说宋金石窟正是给人们带来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的场所。 02 鬼斧神工 栩栩如生 延安宋金石窟最大的造像特点之一便是世俗化。工匠在吸收、借鉴外来因素的基础上,对佛像的塑造保持端庄肃穆、含蓄内敛的形象,但对罗汉、天王、世俗供养人等形象的刻画更加接近真实人物,尤其是对体态造型和衣纹起伏变化的把握。子长钟山石窟正是宋金时期佛教世俗化和中国化在造像艺术方面的代表作。 钟山石窟共有窟龛13个,主窟10号窟开凿于北宋治平四年,立柱式中央佛坛窟,主尊为三佛,坛基上包含佛、弟子、菩萨造像共13尊。 ![]() 钟山石窟 10号窟 中央佛坛 ![]() ![]() ![]() 钟山石窟 10号窟 弟子迦叶(Y7,Y10,Y10足) ![]() ![]() ![]() 断臂维纳斯 西侧菩萨立像(Y1) 东侧菩萨立像(Y11) 03 “菩萨端严 采色柔丽” ![]() ![]()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21号窟 自在坐观音(左)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11号窟 自在坐观音(右) 清凉山石窟的自在观音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独立的自在坐观音,雕于山石龛中;另一种则是由观音造像及左右或上下的附属造像组合而成,附属造像一般为杨柳净瓶、鹦鹉、善财和龙女、取经故事、侍从弟子、供养人等题材。 例如位于11号窟万佛洞西壁这一龛自在坐观音,右手提净瓶,龛左雕杨柳净瓶,龛右雕鹦鹉,观音左下侧为善财童子,右侧下方为立于云头的世俗男性人物及侍女,脚下水中雕游龙。清凉山20号窟出现了自在坐观音与取经故事的组合,这种组合类型在钟山石窟也有所表现。由延安宋金石窟所存大量的自在坐观音造像可以看出,陕北地区的观音信仰具有十分广泛的基础。自在坐观音的多种组合形式在延安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研究周边区域自在坐观音组合范式及粉本来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例证。 ![]()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自在坐观音与善财童子、鹦鹉组合(11号窟万佛洞) ![]() 04 精工巧匠 家族传承 ![]() 黄龙花石崖石窟第1龛(石匠介守信) ![]() 介氏工匠家族成员关系示意图 ![]() ![]() 黄陵县万安禅院主窟西壁(五百罗汉与释迦涅槃 局部) ![]() ![]() 志丹县 城台石窟(左) 富县 庙沟罗汉堂石窟(右) 供稿 |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 撰稿 | 龚欣 来源 | 文物陕西 ——————法宝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