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旃檀精舍 ‖ 大美于斯,延安石窟!

 板桥胡同37号 2023-09-30 发布于天津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沿着丝绸之路经敦煌至河西走廊,通达至中原内陆,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不断的融合、演变。

延安作为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陕西石窟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截至目前,延安统计共有318处石窟及摩崖造像,占全省石窟总量的三分之一。石窟多沿延安境内的洛河、延河及其支流河谷分布,其中以宋金石窟最具代表,艺术水平最高。

如果说敦煌石窟以彩塑和壁画著称,代表了中国早期河西地区石窟的辉煌成就,那么延安石窟则昭示着中晚期中原地区石窟艺术的最后荣光。石窟艺术传播至延安地区时,造像的民间性、世俗性、地方性特征日渐突出,宋金时期皇室贵族不再大规模营建石窟,延安石窟异军突起,为我们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

01

烽火狼烟  建寨筑堡

延安宋金石窟艺术的兴盛与政治和军事的消长密切相关。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以后,建都汴京。北宋建立的一百多年间,北方边境一直被战火侵扰。延安地区北接草原,南临关中平原,西经陇东河西走廊,东与山西隔河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延安处在宋夏战争的旋涡,百余年间战事不断。北宋朝廷不断强化边关防务,延安地区也大规模驻军,修筑了大量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

大量题记表明延安宋金石窟的修建与战争密切相关,如安塞石寺河石窟第1窟就见证了僧人广海仓惶奔走于战火边缘,钟山第10窟在佛教信徒张行者的组织下,由安定堡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和驻军共同出资开凿,宋代军事堡寨德靖寨距城台石窟仅1.5公里,樊庄石窟正开凿在招安寨的军事警戒点旁。

图片

安塞石寺河石窟第1窟,南屏柱建炎戊申年题记:建炎戊申(1128年)十一月五日,缘金人攻开延安/逃窜于此,隰州僧广海书。

宋、夏、金百余年间战争不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的运到延安一带,战争的阴云、旅途的艰辛,使得军民从心理上更多增加了对于神灵的依赖,可以说宋金石窟正是给人们带来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的场所。

02

鬼斧神工 栩栩如生

延安宋金石窟最大的造像特点之一便是世俗化。工匠在吸收、借鉴外来因素的基础上,对佛像的塑造保持端庄肃穆、含蓄内敛的形象,但对罗汉、天王、世俗供养人等形象的刻画更加接近真实人物,尤其是对体态造型和衣纹起伏变化的把握。子长钟山石窟正是宋金时期佛教世俗化和中国化在造像艺术方面的代表作。

钟山石窟共有窟龛13个,主窟10号窟开凿于北宋治平四年,立柱式中央佛坛窟,主尊为三佛,坛基上包含佛、弟子、菩萨造像共13尊。

图片

钟山石窟 10号窟 中央佛坛   

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坛基上的三佛及弟子像,与右侧弟子不同,左侧弟子迦叶眉头紧锁、头微倾,足穿夹指薄底麻鞋,造像整体朴实粗犷,遒劲有力,就像活生生的陕北大汉。
图片
图片
图片

钟山石窟 10号窟 弟子迦叶(Y7,Y10,Y10足)

西侧菩萨头戴花冠,胸佩项圈,右臂、左手均缺失,跣足立于莲座上,身体略呈“S”形,与古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略有神似之处。东侧菩萨造像头戴化佛冠,披发垂肩,胸佩项圈,上身着交领卷袖蝉衣,双手捧物,雕像精湛、细腻,沿袭了唐代“菩萨若宫娃”的世俗化形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断臂维纳斯 西侧菩萨立像(Y1) 东侧菩萨立像(Y11)

03

“菩萨端严 采色柔丽”

延安宋金石窟中,观音造像随处可见,其中位于宝塔区的清凉山石窟最具特色。清凉山石窟始凿于北朝晚期,鼎盛于北宋时期,共有窟龛64个,现存摩崖题刻众多。主窟(万佛洞)为北宋开凿,屏柱式中央佛坛窟,内有三世佛、涅槃图、千手观音、浮屠塔、地藏十王等造像近万尊,窟内丰富多样的自在观音组合,是研究陕北地区石窟造像组合的珍贵宝库。
图片
图片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21号窟 自在坐观音(左)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11号窟 自在坐观音(右)

清凉山石窟的自在观音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独立的自在坐观音,雕于山石龛中;另一种则是由观音造像及左右或上下的附属造像组合而成,附属造像一般为杨柳净瓶、鹦鹉、善财和龙女、取经故事、侍从弟子、供养人等题材。

例如位于11号窟万佛洞西壁这一龛自在坐观音,右手提净瓶,龛左雕杨柳净瓶,龛右雕鹦鹉,观音左下侧为善财童子,右侧下方为立于云头的世俗男性人物及侍女,脚下水中雕游龙。清凉山20号窟出现了自在坐观音与取经故事的组合,这种组合类型在钟山石窟也有所表现。由延安宋金石窟所存大量的自在坐观音造像可以看出,陕北地区的观音信仰具有十分广泛的基础。自在坐观音的多种组合形式在延安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研究周边区域自在坐观音组合范式及粉本来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例证。

图片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自在坐观音与善财童子、鹦鹉组合(11号窟万佛洞)

图片
子长钟山石窟:自在坐观音与取经故事(12号窟 西壁)

04

精工巧匠 家族传承

北宋早期至金代早期的百余年间,延安地区活跃着一批延续了五代人的地方性工匠集团——介氏家族,主要活动于当时的鄜州(富县)、坊州(黄陵县)。根据题记记载,早在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黄龙县就有一位“石匠处士介守信”所开凿的石窟——黄龙花石崖石窟第1龛,龛内雕刻有延安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三圣像”题材,虽规模较小,但造像十分精致。这座造像龛的开凿表明了介氏工匠家族正式登上了石窟造像艺术的历史舞台。
图片

黄龙花石崖石窟第1龛(石匠介守信)

此后的百余年间,万安禅院石窟、招安石窟、志丹城台石窟、马渠寺罗汉堂石窟、阁子头石窟等共15座窟(龛)中发现了25条有关介氏工匠的题记,介氏家族成为延安宋金石窟中留下作品最多的工匠集团。
图片

介氏工匠家族成员关系示意图

黄陵县的万安禅院是介氏家族开窟造像艺术特点最为显著的石窟。万安禅院始凿于北宋晚期,共有窟龛7个。主窟1号窟由前廊、甬道和后室三部分组成,窟口为少见的石雕仿木构三开间,后室为三面围屏式中央佛坛窟,内雕日月光菩萨、阿育王施土因缘、罗睺罗受记等内容。后室西壁是以浅浮雕山峦为背景,由释迦临终说法、释迦涅槃图、启棺说法三部分组成的大型浮雕作品,壁面整体宽9.7米、高5.3米,也是介氏家族精湛雕刻技艺的完美体现。其中五百罗汉与释迦涅槃组合为介家首创,旁边弟子有的哭晕倒地、有的掩面而泣,十分生动。
图片
图片

黄陵县万安禅院主窟西壁(五百罗汉与释迦涅槃 局部)

十六罗汉也是介氏家族的经典题材之一,罗汉先以山石图案为背景,多坐于山石座上,线条流畅生动,表现力极强。独特龙和虎的造像是介氏家族十六罗汉的“品牌logo”。而同样的造像特点在甘肃北石窟寺165窟的明窗雕刻的宋代十六罗汉中也有见到,这表明介氏家族的活动区域可能不仅仅局限在鄜延地区。
图片
图片

志丹县 城台石窟(左)  富县 庙沟罗汉堂石窟(右)

延安石窟的开凿从北朝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中宋金石窟以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融入佛教世俗化、中国化的造型艺术,结合传承不断的地方工匠家族、民族融合等多种内涵,构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延安宋金石窟文化遗产。以钟山石窟、石泓寺石窟、清凉山石窟、万安禅院石窟和城台石窟为代表的宋金石窟,填补了我国北方宋代佛教石窟、石刻艺术历史的空白,也是研究陕北地区古代佛教史、建筑史、民族文化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实物遗存。

供稿 |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

撰稿 | 龚欣

来源 | 文物陕西

——————法宝资讯——————

图片
慈胜寺如意轮观音像,这幅坐姿观音菩萨,亦称如意轮观音。从菩萨宝冠上的阿弥陀佛化身像可以判断这是一尊观音菩萨像。菩萨双手结印,掌间有一圆形摩尼宝,亦或法轮,浮在瑞云之上。这也是判断为如意轮观音的标志。
如今,我们将这幅珍贵的慈胜寺如意轮观音像进行高清复制,终于还原出了原作的风貌。即可作为供奉修行之用,亦可作为佛画临摹的样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