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旁观者自述

 吉普赛冰块 2021-04-25

1,

终于,终于,终于,你会意识到这样一件事情:这个世界我们终究要独行。我们的激情终将会从参与变成旁观。

2

12年前,我五年级,是班级板报组成员,出一期板报有时候要1个星期,因为每写一个字与画一笔画我和我的组员都会在乎老师和同学对板报的每一个或者认真或者戏虐的评价。最终老师责令进度的拖沓,赶着时间终于完成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这一期还有一些不满意,因为还有下一期需要细心考虑,因为我想做到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所谓的完美,哪怕无限接近也好。当然这里面也有年龄小玩心大的成分:

借着同学放学回家班级里空无一人的时候,我和我的组员做好水气球当成“手榴弹”在班级里玩“打仗”的游戏。想想那时的快乐竟然能如此的简单。

3

10年前,我初中二年级,因为硬笔字被语文老师看中所以被班主任分配到板报组写粉笔字。当时我对于板报这件事已经是半厌倦的状态了,但是因为能得到老师对自己硬笔字的欣赏我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小学不同的是,我仅仅在乎同学的评价,老师的评价有时候充耳不闻,事实上大多数时候老师也不会在意这个。

大多数的时候,同学们的意见都是戏虐的,偶尔有几个认真给出建议的我都会听取,有时候5个字可能会写3个下午。最终仍然是在老师的催促声中赶着时间完成。对于完成后的板报我仍然有失落的成分。觉得既然老师这么欣赏我的字应该能写的更好。

于是,我在当时更加觉得我的字有必要认真去练,于是我会买很多的字帖以及毛笔字帖,每当语文老师留练字的作业时我都会期待着老师下一次的点评与鼓励。那个时候,对于一次鼓励我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鼓励之后的几天里,我会快乐好多天。

4

8年前,我高中二年级,机缘巧合又成了板报组成员,原因是班主任老师认为我数学笔记整理的好以及字写的认真,那是高二分班后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可见无论是什么事情,无论是爱情还是工作,第一次的印象是多么的重要。

在高中做板报,时间紧张不容许你像小学、初中那样拖沓时间与进度,所以经常一个活动课的时间我就完成了整个板报全部文字的书写。

当我迅速完成一期板报后我会自我欣赏一番,有一些字写的不好看我也不太会擦掉重写,有的同学看着说起来某个字不好看时我会说:“我故意那样写,是我自己对这个字独特的领悟,你们不懂!”

偶尔老师说起来这期板报看起来有些凌乱,我会说:“老师,这一期的主题是'青春’,我故意写的龙飞凤舞一些来表现青春的迷离与慌乱的感觉。”

总之,我能找到一切理由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但我心里会想其实还可以更好、更整齐一些,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在与别人的评价故意远离着以用力地抵制我的自卑情绪。

5

说完板报的事情,这其实是一件极其细小的回忆。之所以拿出来是因为它在我三个学龄段的时间里似乎扮演着一个物化的象征的角色,用来在我现在回忆起来的时候作为串线或者连接记忆的作用。

在高二的时候,我除了是板报组成员之外,我还多了一个角色就是班级的团支书。

说起这个角色的得来颇有戏剧性。

数学班主任因为一次数学笔记的整理而特别关注了我,让全班同学按照我整理的数学笔记的样式去整理。而后看在我前几次考试都是班级第2名左右对我更加重视起来,加之我离开了高一时那个使我感到压抑的东北年轻女性英语班主任后,我的性格稍微活泼了一些。换句话说,整个高一的一整年我是沉默的,高二由于在“战争”的初始阶段赢得了“主帅”的认可后我的自信心也随之在增长,经常在班会课的时候向老师提一些有的没的的意见,就在一个似乎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在空无一人的班级里做着政治选择题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进来了:

“小岳啊,老师想让你当团支书你看怎么样?”

“老师,我想我对这个团支书没有兴趣啊?”

“没兴趣可以慢慢培养啊。”

“可是咱们班有从高一升上来的旧的团支书啊?”

“没事儿,下午咱们开一个班会,你上去发言说要竞选团支书就行。”

“我知道老师,同学们万一投票我没有原来的团支书高怎么办呢?”

“这你放心,有老师我呢!”

此刻,我完全能体会到啥叫“有后台”的底气,啥叫郭德纲所谓的那一分贵人扶持是啥意思,啥叫一个人欣赏一个人可能有时候就是无理由的,这与爱情与工作中的林林总总像极了。

下午的班会课我战战兢兢地走上台说了一些竞选团支书应该帮助班级和同学之类的奉献大爱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话之后,好在投票的时候我比之前的团支书要高出10票左右。我长舒一口气,如果票数要低的话,启动“后台”强硬决定机制那就在全班同学面前岂不是觉得我是靠着老师上位的吗?

总而言之,这一幕没有发生是庆幸的,但是你要是往大了看比如之前电视剧《中国式关系》里陈建斌扮演的那个副主任与自己的手下竞选主任一位置的时候,纵然他有一百个理由当选主任,但是他得罪了旧的主任,所以旧主任动用身边一切资源把位置让给了陈建斌的手下。至于得罪的那个文件是他手下故意泄露给旧主任的以及他手下与陈建斌在戏中的妻子胡可之间的关系等等复杂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就单看这“中国式”的关系中上下级之间,你就能明白古代皇帝与臣子之间,臣子抱团内斗等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为啥最后会落到互相用最残忍的手段整死对方的历史。

而说回我与那个旧的团支书,她是个女生,是高一时我讨厌的那个女班主任时的团支书,在得知自己落选的当下就扔给了我3、4个文件说这些事情你管吧!之后 近1年的时间我都没怎么和这姑娘说过话。

但是我高一时的班主任,年轻的英语老师仍然教我们高二的英语,当她得知团支书改选了我之后那个表情微微地失落可是被我放大了的,我那时的心中可谓是极度的窃喜,因为高一有一次因为迟到她罚我拖地半个月,早中晚都是我一个人。最后因为惯性我竟然一个人拖了一个月。当我撂挑子不干后,她说:“哎今天你怎么不拖地呢?”

“老师,我已经一个人拖了一个月的地了,也该换换人了。”

“那要换也是明天,今天你还得拖地啊,去,把今天的地拖了!”

“哦。”

当我每一次上她的英语课时,我能感受到一些微微地变化,她从班主任的位置下来以及我新登上团支书位置的那种不协调与不自在的感觉。

以至于到了后来,学校在大会上要颁奖给我们班一个“优秀班集体”的荣誉,我们班时任学校组织部部长与我说:“颁奖时要不我上去领奖吧?”

“凭什么?”

“凭我是学校组织部的啊?”

“你是学校的,我是班级的团支书,人家要每一个班级荣誉奖,这个时候必须我上!”

这个事情已经是高三了,那个时候我干团支书已经2年了。在协调学校工作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上我感到了一些筋疲力尽和力不从心的状态。对于一些事情我看得不那么重要了,当我在台上宣布事情时底下同学们吵闹时我也没有了高二时一定要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喊叫,我会默默地拿起粉笔,把黑板擦的巨干净,在正中央写下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搞得后来的老师来上课时总是讶异为啥要把这些事情写得这么大。

我当时的解释是:“老师,这是学校的会议精神,我必须要写的大点让坐在后排的同学也能不戴眼镜就清晰地看到,以示对学校会议精神的重视。”

现在我可以告诉那些老师真实的话了:“我已经开始对这个位置玩世不恭了,我已经厌倦了团支书这个工作经常两边不讨好的状态,我已经烦一些同学对我的偏见了。”所以,你就能理解我为什么会怼那个组织部的部长了。事实上我们私下里关系还不错,是两年元旦晚会上的相声捧逗组合。但在“团支书”这个权利范围内的事情,我会当仁不让。

现在细细想来,我当时的执拗如果放到社会上来看显然就是危险的境地了:争权夺位、同僚内斗以及誓死捍卫自己职位的荣誉感等等。

你可以这样想:

当板报组成员时,你会面对几个懂得美术书法的同学的指点。

当版班组组长时,你会面对组员的意见以及更多同学的指点。

当一个学习委员,你会面对你小组里的组员的意见以及老师对你的要求。

当一个团支书,你会面对整个班级以及学校团委老师的指点与指责。

当一个学校的大队长时,你会面对整个学校的眼光。

……

这些名词你完全可以替换成“乡”、“镇”、“市”、“省”、“国”、“世界”等社会权利体系。电影《超人》里所谓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你要面对的指责和谩骂就越多,当然鼓励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好处也会越来越多,危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权力的吸引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东西,自古以来就是,古语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类云云啊。

6

5年前,我大学一年级。面对一个新的省份,新的环境,新的学校以及新的一切。然后我争着进社团,参加活动,竞选班级团支书,新的环境促使了我新的积极性。最后积极性的打消有3点:

一来是学校我们中文系确实没啥活动,人文气氛低了4年,直到所谓的省市教育考察小组在我大四到来的时候领导说了一句:“你们这个中文系人文氛围这么差!”之后,我们学院的公共微信号、微博号、学院活动才开始兴办起来,我记得我投给学院微信公众号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是我写论文的那个时候了。

二来是其他学院有很多活动,我积极地参与了几次,发现一毛一样的套路与笑点后就不想再想去了。

三是我之后读到了作者加缪的小说。

这是因为无聊与厌倦而开始选择另一条路,即通常有人说的“繁花似锦”或者“苦行僧”的两种大学生活,很显然我选择了后者。

大二的时候我选择了写作,开始主动淡化参与一切活动,能不去就不去,去也不去。开始真正培养自己一种旁观者的生命状态。

大三的时候彻底进入我行我素的状态,进入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我去了哪里,干了什么。我会没事干就坐公交车玩,从起始站坐到终点站,然后路痴的我迷路后开始找路,沿途偶遇一些新奇的饭店进去尝尝,而后有了新电影一个人进去看看,去咖啡馆一个人看看书,写写字等等。

在写作中开始回忆我印象中的自己,找寻自己是什么时候形成了一种自卑而又孤僻的性格的,那个根究竟在哪里?

经过不懈的寻找以及一次梦境的参悟,我找到了,起点就是五年级。

那个时候,也就是我的板报可以一做做一个星期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的同桌新来了一个个子高高的,眼睛小小的女生,她一来就当上了班级团支书。我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姑娘,但是她六年级又转校走了。

那个时候,我的父母正闹第一次离婚。

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心情不好时常拿我撒气。

那个时候,我找到了一个臭气熏天的角落里开始幻想着自己的人生: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结婚、生子。然后我的孩子也会上到五年级。我就设想一个未来的五年级的孩子与我对话。一到活动课的时候我就会来到这个角落,这里是全校最安静的角落。

我可能从这时起就开始厌烦人群与噪音,喜欢安静,为今后我选择孤僻与时常感到自卑有着极大的关系。

家庭、喜欢的失落感、开始喜欢自说自话等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现在的我。但我后来选择了写作,行文构思中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那个我。

后半年选择了考研直到大四,逐渐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孤独感与旁观者的世界里。

大四,我彻底进入了若有若无的境界与生活,什么东西在我这里都是可有可无的状态,未来与我的关系开始恶化,希望与未来的连接开始变的艰难。

当我终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我们终将独行的前途时,什么兴趣与我之间都很难建立起激情,除了写作,它除了表达更多的是宣泄。当我固执地想要用写作表达更多更复杂时,它开始变得艰难,然后它也成为了我旁观的东西。

7

时至今日,我确信我正在以及要过一种旁观者的生活:

你最大的亲情终将死去。你必然要经历旁观自己父母的死亡。马尔克斯说过,想要真正认识死亡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是你父母的死亡。没有经历过这个,你终将只是一个孩子,你终将无法长大。这就是这个残酷世界告诉你的关于死亡的真理。

你以为的最伟大的爱情也终将变成你的回忆与别人的虚构,从而在后人的传承中变成了传奇,成为了或唾骂或者称颂的故事。你终将明白你想要的只是爱情,并不是别人口中的那所谓的爱情故事。可是当你知道这个的时候,大多数人已经晚了。

你以为的最伟大的友谊必然会在权力、金钱、利益之间终将变得支离破碎。古代的权臣之间腹黑争斗的故事一次次地告诉过你:“权力是友谊的坟墓。”你不听,直到你的背后致命的一刀来自于一个意想不到的问候时,大多数人已经死了,死无葬身之地,死无对症,死的好像这个世界你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你终将与任何一切的关系都会变得稀疏,直到变得陌生,成为路人。

你从哭声中到来,在一片稀稀拉拉的哭声中死去。

旁观到最后,作者加缪看得很清楚,他试图在《局外人》里用旁观自己母亲死亡的主人公默尔索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就是现代社会里“动人的冷漠”。

默尔索最后旁观了自己的死亡,但生活毕竟不是小说,但你可以问自己以及未来这样一个问题:“你将死在谁的旁观里呢?”

8

于此,我写作散文集《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的主题以及全部的形象的立足点就是要旁观他人的生活用以抵消自己身上盲目积极与乐观的情绪,试图告诫我自己一些可有可无的真理,别人的劝慰,可有理,也可无理,我自己的选择,可有,也可无。唯一我目前确信一边倒在有的一方,是写作。

9

我无数次地跟自己说:“难盼桂花春意落,仙乡路远雪迎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