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展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肯定,说白了,就是有自尊心。 自尊指一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自尊的强弱之分影响着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人际交往方式、行事风格背后,往往都藏着其自尊心的影子。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用一个公式完美地表达了自尊的含义: 但有研究表明,超过 80% 的人在不同程度的低自尊中挣扎。 这些人在学业和工作中往往容易逃避挑战,认为自己没有实力;在人际关系中过度敏感,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可能会以牺牲自我利益为前提地讨好他人;在生活中倾向于自暴自弃,一旦接收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震荡…… 此前有双胞胎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尊心不仅受到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后者的影响更大。 这里的优质家庭环境包括温暖而热情的育儿方式、得当的认知刺激、安全有序的家庭氛围等等。 来自伯尔尼大学的 Ulrich Orth 对近 9000 名的对象展开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的母亲都参加了从 1979 年开始的美国青年纵向调查。 01 美国青年纵向调查会每两年对参与者进行一次访谈,Orth 对这些访谈资料加以分析,全面衡量研究对象在 0 到 6 岁时的家庭环境质量。 具体包括家长的育儿方式是否温暖用心、对孩子的认知刺激是否得当、给孩子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否有安全感、有秩序等等。 02 同时,Orth 还关注了这一时期研究对象的父母关系质量,父亲是否参与育儿过程,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抑郁)以及家的庭经济状况。 03 接下来,Orth 对研究对象展开自尊测量,每两年进行一次,从研究对象8岁开始,直到他们27岁为止。 研究对象14岁之前,采用了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自尊测量方式,14岁后改用著名的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进行测量。 研究发现,0 到 6 岁的家庭环境质量与参与者在童年后期的自尊程度显著相关,甚至与成年后的自尊程度相关,不过,这种关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其自尊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除了家庭环境质量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与孩子未来的自尊发展有关。 例如,母亲的抑郁表现会导致孩子在童年后期的自尊程度较低,父母良好的关系会促使孩子在童年后期的自尊程度较高,不过这些因素与孩子成年后的自尊相关性趋近于零。 相比之下,贫困的家庭会让孩子的自尊程度较低,父亲参与育儿会让孩子的自尊程度较高,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孩子成长到 27 岁。 而在不考虑家庭环境质量时,上述四项因素(母亲的抑郁表现、父母的关系质量、家庭经济状况、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与孩子未来自尊发展之间的联系会大大减弱(但不会完全消除)。 这意味着,这些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家庭环境质量从而与孩子的自尊发展产生联系的。 Orth 认为,这是因为孩子在早期与父母的互动,影响了他们对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的潜意识表征,最终体现在自我概念中。
这项研究启示人们,提高早期家庭环境质量,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能会为孩子的自尊发展产生长久的好处。 特别是,爸爸应该被鼓励积极参与育儿过程,这不仅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益,对孩子的智力、社交力、情绪力等方面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很多人在成年后想去改善自己的低自尊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地克服心理障碍,经过一次次地练习。家长们不如从孩子的童年时期就重视培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长大后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受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