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的经历可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利器,也可能变成我们终生的软肋。
今天,我们来谈谈「小时候被孤立」这个话题。
有调查发现,5%-6% 的孩子都曾在集体中被孤立过。而孩子们被孤立的原因不尽相同,可能是因为「长得胖」、「成绩差」、「性格内向」、「不够阳刚」、「家庭条件不够优越」、「与朋友发生矛盾不再被接纳」……也可能因为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语或是眼神,例如仅仅表达了自己对某项事物的喜恶等等。
虽说「杀不死我们的,必使我们更加强大」,但很多被孤立过的孩子可能没那么幸运,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长大后容易变得怯懦自卑、难以融入集体进行社交,重则出现厌学、抑郁、厌世、自残的倾向。
其实如今的大环境下,孩子们更容易发生另一种意义上的「被孤立」。 数字时代里的年轻人社交,不再依赖于面对面的互动,而会把社交重心迁移到线上。孩子们的感情维系变得更「脆弱」了,因为只要删除社交APP上的好友,就可以与对方「断交」。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孩子们的社交范围都或多或少地被缩减,那么这种是否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力和心理健康呢?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社交孤立,对哺乳动物成年后的大脑功能和行为都是有害的,但人们此前对这背后的潜在神经回路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小组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发现了前额叶皮质(大脑中调节社会行为的关键部分)中的特定脑细胞亚群,这些脑细胞亚群是成年后正常社交所必需的,而小鼠的脑细胞亚群极易受到早年社交孤立的影响。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上述细胞此前未被认识到的一个作用,被称为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细胞会投射到室旁丘脑,丘脑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奖赏回路的不同组成部分。
究人员发现,雄性小鼠断奶后的两周时间里如果进入社交孤立状态,会导致成年期社交时,无法激活内侧前额叶皮层投射到室旁丘脑的神经元。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未成年小鼠被孤立会导致投射到室旁丘脑的前额叶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以及其他相关神经元的抑制性输入增加。 这表明,早年社交孤立导致的社交障碍背后存在一种回路机制。为了确定急性恢复前额叶投射到室旁丘脑的活动是否足以改善早年被社交孤立的成年小鼠的社交能力缺陷,研究小组分别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来选择性地刺激室旁丘脑的前额叶投射,以及化学遗传学手段对细胞群体进行非侵入性的化学控制。 结果发现,小鼠的社交互动迅速增加了。换句话说,小鼠的社交行为缺陷得到了改善。如果这一发现可以在人类身上得到验证,那么因孤立经历而出现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精神病学、神经科学和眼科学副教授 Hirofumi Morishita 表示:「除了在幼体的前额叶皮层中识别出特别容易受到社交孤立影响的特定回路外,我们还证明了被识别出的脆弱回路是治疗社会行为缺陷的突破点。通过刺激成年后投射到丘脑区域的特定前额叶回路,我们能够治疗早年社交孤立造成的社交缺陷。」
其实,如果孩子真的发生在集体中被排挤、被孤立的情况,爸爸妈妈看在眼里一定是最心疼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收获集体的认可,交到同龄的朋友,在友善、和谐的氛围里快乐地长大。
参考资料: https:///social-isolation-children-circuit-16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