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绘本是中国原创绘本,出版社在封面打了一个标签:“心理自助读物”,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这其实是一本宝藏绘本,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本神奇的绘本——《青蛙与男孩》,看看不同的年龄段,如何发挥好这本绘本的神奇之处。 神奇之一 来自于让作者洋洋得意的一本涂鸦书 著名的美国绘本作家大卫.香农曾经说过:我刚开始创作童书时,妈妈送给我一本小书,那是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做的书。书里画的都是“大卫”在做着那些不被允许做的事情,配图的文字只有“大卫”和“不可以”——我当时只会写那几个字!在那本小书的基础上诞生了《大卫,不可以!》以及后续的几本书。 与此类似的,有一个中国绘本作家萧袤,也有一本涂鸦的绘本诞生在某个夏天:他偶然想到青蛙与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于是在一叠水彩纸上画起了钢笔画,只有巴掌那么大,装订后就成了一本书。后来他说:
有的人轻视绘本的创作,但其实绘本并不因为是孩子看的书而更容易写、更容易画,有的时候更难。而灵感造就的绘本,可以说是如有神助,是上天的赐予,也是创作者意外的惊喜。 萧袤的这本涂鸦书,后来变成了一本真正的绘本——《青蛙与男孩》,而且,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第二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神奇之二 2岁就可读,它是一本低幼游戏书 这本书的故事框架里,有着两个低幼年龄孩子最喜欢的点:一是身体部位,如舌头、大腿、肚皮等,这是孩子发育中最熟悉、最容易认知的部分。二是肢体动作,如叫、蹲、跳等,正是活泼好动的宝贝们喜欢探索的动作。 比如,男孩在与青蛙的对话中:
爸爸妈妈在与孩子亲子阅读时,利用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孩子边听边看边玩,扩充对话内容,找到自己的各身体部位,学会不同的肢体动作词语,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孩子对自己身体部位的了解和动作的探索会逐渐增加,讲一个好笑的事情:我的孩子在阅读中,后来已经扩展到了“内脏”部分,动作延伸到了倒立,对家长可真是一个挑战啦! 神奇之三 4岁左右孩子可读,它引导孩子去思考和发现自我 一开始,男孩觉得好开心,青蛙会的,自己也会,青蛙有的,自己也有,相同的地方那么多,而且拼命还要发现更多的相同; 后来,事情变糟了,太多相同,让青蛙误以为男孩就是失踪的青蛙王子,男孩才开始拼命解释自己有多少不同,比如:黑黑的头发、红红的耳朵、分开的手指脚趾等。 故事到这里,讲出了一个成年人也经常思考的道理:同与不同,都如此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小男孩奔跑返回的路上,说出了答案:我不是青蛙,也不是什么王子,我是我自己呀! 那么,你的孩子,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和别人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问题,从现在开始启发,真的不算早。 神奇之四 小学低段孩子阅读,可以创编自己的奇遇故事 我曾经在二年级写作课堂上,用这本绘本进行仿写练习,它的完整的故事,清晰的线索和层次分明的结构,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把握写作的方向,从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想象和组织上,完成起来相对轻松。 如果我遇到的是一只小鸟,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对话?会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如果是猴子,是小兔,是艾莎公主呢? 仿写的起步,与老师和家长分享如下几个要注意的地方:
神奇之五 真正带来成长的,是自己的内心 故事的封面,孩子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开心地笑着,环衬中,他一溜烟奔向田野,扉页,他继续往前,封面的那只黄蝴蝶已经飞到了他的前面,向前,再向前,直到遇见封面上的那只偷窥他的小青蛙,他蹲了下来,故事开始了...... 绘本中的爸爸、妈妈只在开头的画面中出现,而且并没有说话,爸爸埋头蹬车,妈妈似乎在招手,让田野里奔跑撒欢的孩子小心点...... 这一去,现实中可能是一小会儿,但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年,春夏秋冬,小男孩已经长大了,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历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我们仿佛看到,他奔跑的步子急迫,但也坚定,他发红的脸庞稚嫩,却更自信。 最后,我们还是说回到故事对大人们的启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