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为何厌烦父母

 静听涛声依旧 2021-04-26

知乎上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提问,格外令人心疼,也足以发人深省。

她提的问题是:为什么成年后对父母迟来的关心会出现生理性(本能)的抵触和厌烦

我想从这个孩子的描述中,探寻她为何厌烦父母,进而对其他家长做一个提醒,也借此探索家庭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以下是她的问题描述,红色字体部分为我穿插的看法。

从初中开始就在寄宿学校,高中去外省念书,大学之后一直在国外,直到疫情回家,不得不在家远程完成硕士学业。 

父亲小时候对我关爱有加,但毕竟是小女孩,上学后就慢慢有距离了。 母亲事业心一直很重,小时候是保姆照顾,后来对我几乎就是放养,学校生活怎么样,过的开不开心,生活费够不够,喜欢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一概不问,一概不知。

有些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分开,聚少离多,导致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较少。小时候较少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内心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这种不幸,更多就是小时候的缺乏关爱。

中学时候不知道怎么跟同学相处,在人际交往上,没有可以问、可以效仿的人,只能自己摸索,慢慢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其实讨好型人格的出现,也与从家庭中缺少爱的呵护有关。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对爱的需求是人(尤其是孩子年少时)的基本需求之一,如果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孩子就会努力从家庭之外去获取,而这种获取的过程,很容易用讨好他人的方式,所以,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后来因为专业原因选择出国,家里因为钱的事情闹翻了天。

之后,家庭氛围就开始更加别扭和低气压, 因为钱的事,我成了全家的罪人, 这导致我本科择校,意气用事选了费用最低的学校。 

家庭中,钱的问题很敏感,父母讨论家庭收入支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牵扯到孩子,要注意不要带着情绪。因为孩子这个阶段很敏感,一旦察觉到父母因为自己的费用问题出现争执,很容易就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负罪感。

一个有负罪感的孩子,不会像家长想象的那样,因为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会和父母亲近,恰恰相反,他们会因为自责和内疚,而渐渐和家长变得疏离。

离开父母后,自己独自生活,觉得人生还是要为自己而活,每一个选择都是转折点,故之后考研,去了很好的学校。

一时间,父母成了同事朋友间含辛茹苦的教育楷模。疫情开始的时候,我是主张不回国的,觉得就安分守己,学业为重。但在父母执意要求下,还是回了国,回国一番折腾,费用也不少,学业还没完成,在家啃老,我又再次成了罪人。

 离开家这么多年间,父母关系早已经变了样,他们的婚姻也就是名存实亡的状态。 

母亲是个性比较强的人,但性格属于得理不饶人的类型,和父亲关系破裂后变得有些神经质,经常拉着我没完没了地抱怨和吐苦水。

孩子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孩子自身为了学业承受着父母所不了解、也不理解的压力。虽然这个孩子轻描淡写得表述了自己求学过程,但是从她考研考到了较好的学校,以及出国留学,还有遭遇疫情的经历,我们依然能够分析出,她一定承担了很大压力,并付出了很多。

另一方面,家庭中各种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叠加给孩子学业之外的压力,而且,让孩子在外的压力不能在家庭的温暖中得到缓解和修复,这会加重孩子因为外部压力带来的焦虑。

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有人说,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保证夫妻关系的和谐。如果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形成更多内心冲突,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我和父亲显得关系还不错,她便各种找我的茬,进行语言暴力和贬低,简而言之,我就是丑,挫,胖。

更夸张的是,在父亲面前,母亲会对我各种关心,会问一些之前从来不会问的事情,比如学业上的事情,然后在父亲面前邀功或炫耀。

父亲不在, 我便是空气,可以好几个小时,母女之间一句话没有,我说话她也当听不见。

孩子的语言中明显对母亲不友好,这可以解释为:当孩子长时间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时,她那原本质朴随和的性格会被压力无情地吞噬。长期的疲劳感与紧张感,就是焦虑与抑郁的配方。

这个也适合大人,我感觉,这个母亲的心理也有了问题,工作压力以及夫妻关系的破裂,可能也让母亲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父母其实并不那么强大,也会面临工作生活的压力,这一点,作为孩子按说应该体谅。但是,孩子目前的心态是自身难保,也很难去帮助母亲排解压力和烦恼。

最好的办法就是母女俩真诚沟通,揭下彼此的面具,互相理解,家长和孩子都学习一点共情技巧,找个时间好好聊聊。母亲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问题,给孩子做出榜样。一家人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我也曾怀疑,是不是我自己神经过敏,后发现并不是,之后便很是心寒。 因为实在是太过夸张,以至于现在只要父母在家,我都是习惯性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安静如鸡。

 但没过多长时间,我发现我自己出问题了,开始特别怕吵,而且开始控制不住情绪,很容易崩溃大哭,严重的时候呼吸困难(之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虽然也会有些小抑郁情绪,会失眠,但不会这么严重)。

 父母应该也发现了我的不正常,因为我在家几乎不主动说话。 现在的情况是,没人跟我说话时,天下太平。

父母只要开始关心我,虽然也就是些学业上的关心,我就开始出现极度的抵触情绪,无比的厌烦,觉得假惺惺。然后情绪起伏特别大,会极度想逃回自己的房间,然后情绪崩溃,然后又陷入情绪相对静止的状态……

孩子长期以来积攒的负面情绪,到了质变阶段,所以才有这么反常的反应。这些负面情绪并不能都归结到父母,甚至父母也没有对孩子有多大过错。

但是,孩子长期以来学习生活中过重的压力,可能导致自己有了心理上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如果家长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可能孩子就会有力量去面对生活的压力。

打个比方,孩子力量还不够的时候,肩膀上就扛着一块自己承受不住的大石头。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用爱来温暖孩子,就相当于和孩子一起扛这块大石头,孩子的肩上就感觉不到那么重。等孩子自己力量足够了,即使家长不与孩子一起承担,孩子也不会因为支撑不住而出现问题。

虽然,现在父母也意识到了之前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是有问题的,但是,之前那种过重压力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心理损伤,并非简单弥补就能够解决。这就像脊椎扭曲了,只是贴几副膏药怎么能管用呢?

亲子关心这一块我已经放弃了,就这么凑活着过吧,曾经尝试过沟通解决,可不是选择性失忆就是听不懂人话,没有救了。现在只想赶紧把毕业的事情弄完,然后找工作,自己好好活着。所以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已经算是条件反射式的生理性的反应,太影响现阶段的生活了,每次自我调整都要很久。

以上是孩子的描述,我最后给出的建议是:

既然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也需要尝试着去体谅父母。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父母的成长中也是如此。所以,不能简单地去评判父母行为的是非对错,父母之前做错了是不假,但是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

爱孩子是本能,但是,因为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各种事情,难免让父母出现了很多教育上的偏差。所以,孩子应该接纳父母的不完美。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也没有育儿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当然,如果现在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了,可能就没有力量做到接纳,父母也不要强求,这就像你不能要求腰疼的孩子再去挑一副重担一样。

作为父母,想要弥补以前对孩子缺失的爱,这没有错。但是,既然孩子已经因为之前我们的失误出现了问题,家长就应该正视现实,最好是和孩子找专业人士咨询。

平时不要弱化孩子的感受,不要说类似“有什么大不了的,怎么就不能原谅父母呢”等类似的话。也不要试图替孩子解决问题,太刻意去讨好孩子,避免产生反作用,让孩子产生反感。

在和孩子充分沟通的前提下,一家人共同想办法,坦诚交流加上反思后的协商,也许会逐步改变。不过,这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应该放弃,要防止更大问题的出现。

最后,我觉得这个孩子的问题,给家长们最大的提醒,就是关注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无论孩子处在哪个年龄阶段,耐心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情感后盾,你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你就在孩子身边,可以随时帮助他,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有信心。总之,用父母之爱给孩子内心注入无穷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