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息肉”无小事,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憩苑 2021-04-26

很多人在体检之后,会被告知身体某个部位长了“息肉”,这些多余的“肉”,有的可能是癌症的前期征兆,有的却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这些“肉”是什么?有何危害呢?到底哪些息肉需要警惕?又该如何预防?

胃肠息肉是什么及其危害:

胃肠道息肉就是在胃肠道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

胃肠道息肉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以结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

胃肠息肉的危害:

胃肠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

严重的部分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可形成肿瘤,部分息肉为癌前病变。

息肉组织学可分为4类: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炎症息肉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上不会癌变。

而腺瘤型息肉又分有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

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

出现胃肠息肉的原因:

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

一、食物量的不节,如暴饮暴食或不吃

二、饮食时间的不规律

三、经常吃过于生冷、或是过热的食物、坚硬难消化的食物,煎炸、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工作压力大等因素也与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胃肠息肉会癌变吗?

胃肠息肉在早期时症状并不明显,一般是在胃镜或肠镜时无意被发现的。息肉继续生长可能变成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就会变成癌。

研究表明:至少80%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不过有息肉的朋友不要过于担心,因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阻断它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直径越大,癌变的机会越高。胃息肉一般都很小,不到1厘米,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就要警惕了。

但是也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因为恶性的毕竟占极少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即使癌变,也要经过较长时间。

以下情况需要警惕:(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1、 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 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 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多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100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100%

预防息肉的出现的方法:

在饮食上应以吃易消化的软饭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

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浓茶等;

避免过多摄入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的食物;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1、息肉即使切除了,也可能反复发生新的息肉。所以,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2、大多数息肉没有症状,一定要养成规律体检的好习惯,才能及时发现。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尽可能预防息肉的发生。

胃肠息肉虽然不等同于胃肠癌,但是却很可能促发癌症。不过,我们平时只要提高警惕,完全可以预防胃肠息肉的发生,即使发生了腺瘤性息肉也可避免其发生恶变。

建议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家里有直系亲属是胃肠息肉患者的,长期喝浓茶烈酒、爱吃烧烤的人群,长期服用大量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老年人,每年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以便能及早发现息肉,防止息肉恶变。

图文来源:七院消化中心 公众号

发文:西安市胸科医院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