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牛人都在远离手机?白岩松:那是毁人最好的方式之一

 慎终如始zxcy 2021-04-26

为什么牛人都在远离手机?白岩松:那是毁人最好的方式之一

写在前面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均每日使用手机时长高达5小时。手机几乎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然而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对手机成瘾会给自己工作、生活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今天这篇文章,请低头族必看。

之前新京报一篇名为《白岩松没有微信》的专访文章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其中白岩松谈到对微信和智能手机的看法:

我认为,现在手机这种投其所好是毁人的最好方式之一。当年轻人都开始不读书的时候,谁读书谁就会杀出一条血路。谁用手机的时间少一点,多给自己一点无聊的时光,伟大的创造就有可能诞生在谁那里。国外的作家已经说得很明白,“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顺便把与无聊有关的伟大一并拿走”。

为什么牛人都在远离手机?白岩松:那是毁人最好的方式之一

抱有相同观点的名人也有不少,比如“音乐诗人”李健还在用复古的诺基亚手机,知名主持人汪涵不用微博。虽然很多人无法理解,但他们不喜欢用手机有着相同的理由:不想浪费时间,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你可以对照以下几种情况,看看有没有中招:

1.手机离开身边超过一段时间,就下意识找手机,甚至开始焦虑;

2.只要空闲的时候,就会打开抖音、微博、公众号、朋友圈等等;

3.出门可以什么都不带,就是不能不带手机。

如果你都符合,那么很有可能你对手机上瘾了。慢慢地你会发现:

你已经很难专注于做一件事了。

可能此刻的你正在工作,看到了我们的推送,心头一动,然后忍不住点开了这条图文。最后导致工作一拖再拖,把自己搞得特别疲惫、焦虑。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现状:工作和生活中,被大量的琐事所占据,可以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奢侈。

“浮浅工作”比“不工作”更可怕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提出了一个“浮浅工作”的概念。

所谓“浮浅工作”,指的是不需要投入很多思考的工作,也是在受干扰状态下的非专注工作。这种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价值,还会给人一种错觉:只要自己处于忙碌工作,这些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手机成瘾,正是造成浮浅工作的元凶。它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对意志力的消耗。

我们经常会在工作和看手机中切换。当我们看手机时,需要花费巨大的意志力把手机放下,转移到工作上;当我们开始工作时,就会时不时想去看手机,又会消耗意志力去抵抗这种欲望。

久而久之,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还容易产生负罪感和焦虑感,此时连玩手机都是“不快乐”的。

最可怕的是,一旦你习惯“浮浅工作”,你的工作将不会创造太多价值,也无法让个人能力提到快速地提升,慢慢你将丧失职场的竞争力,逐渐被淘汰。

深度工作的能力,决定你能走多远

那该如何摆脱浮浅工作,可以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工作,从而进入“深度工作”呢?,给你三条建议:

第一、明确工作主次,合理分配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手机的。例如为了保持团队工作的高效,需要和同事、领导保持沟通。

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分配时间的问题。

比如在一天工作的开始时,将时间分成两块,明确一块时间用于深度工作,做今天最重要的事,余下的时间用于处理一些琐事,尽可能缩减被干扰的次数。这样的思路也可按周、月、年来划分。

第二、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效率

职场中,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在于时间的管理能力上,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这里分享一种“新闻记者式”的工作模式:记者很多时间都是在外采访,还需要整理、赶稿,这要求他们必须能够在浮浅和深度间直接切换,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技能足够熟练。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上下班途中、吃饭时间,随时记录一些工作安排、文稿或是想到的idea,等到工作时间,可以将这些素材迅速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学会复盘,明确目标

深度工作是一种好能力,那么学会复盘就是一种好方法,两者结合,才能发挥巨大价值。

在每天下班前或是睡觉前,对自己今天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复盘,对照是否有按照计划进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让自己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

此外,我们还需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目标,列出每个目标2-3个具体落地的任务,让我们可以把时间聚焦在这些计划之上,远离手机的诱惑,让时间更有价值。

写在最后

手机作为工具,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需要手机,但要保持距离。

我们要做到的是“驾驭”手机,把它作为我们不断成长进步的工具,而不是被手机“绑架”,成为思想空洞的“低头族”。

试着放下手机,开始专注做一件事,让思考变得有深度,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时间变得有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