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异变:桑白皮的前生今世

 济宁大狮子 2021-04-26

古今异变:桑白皮的前生今世

桑白皮,以药物的面孔出现首先见于《神农本草经》,但神农氏并没有讲清是何种桑。自古以来桑的种类繁多,《尔雅》有载“桑辨有葚,栀。女桑,桋桑......檿桑,山桑”,北魏《齐民要术》云“今世有荆桑、地桑之名”唐代《本草拾遗》载“叶桠者名鸡桑”,五代《日华子本草》中列有“家桑东行根”“家桑叶”,北宋《本草图经》桑根白皮条下提及“其实,椹;有白、黑二种”,元代《农桑辑要》引《士农必用》讲“荆桑......以鲁条接之”,明代《本草纲目》援引《种树书》“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清代《本草崇原》载“桑名白桑”,《植物名实图考》载“今吴中桑矮而叶肥,盖即女桑”。由以上文献可知,自先秦至清代2500年历史中的桑演变极其复杂,远古时期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有不同的桑,后来尚出现栽培桑、嫁接桑,其药用来源较为繁乱。现代植物分类学知识引入我国之后,植物桑 Morus alba L. 的干燥根皮成为桑白皮的唯一药用来源。

伴随桑白皮古今药用基质演变现象的尚有其功效的古今不同。《神农本草经》中说桑白皮“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很明显2000年时的先民们认为桑白皮具有补益的作用。梁时《名医别录》载“主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去肺中水气”“水肿”“利水道”这一表述与今天中药类著作所讲的“利水消肿”颇吻合。五代时《药性论》中记载“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这一说法实际是综括了神农氏、陶弘景的记载,其中“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与今天的“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则完全一致了。宋代之后的桑白皮,无论其功效如何变着花样的出现,均不出汉唐的经验总结。不同的只是人们对于桑白皮究竟是补虚还是祛邪、究竟是直接补虚还是通过祛邪到达补虚目的的争议。时至今日,所剩的只是祛邪的表述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白皮确有镇咳、平喘、利尿的作用,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一说也不违和。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人们只是一味追求理想国中那个古老的医学,但又有几人能了解那些尘封的往事呢?自思量,已相忘。

寒冬的冰冷,无情且温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