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编排与教学(上 )

 海阔天空sx 2021-04-26


杨 祎

图片

统编教科书选入古诗112首,文言文14篇。统编教科书中古诗文选文首重经典性,凸显育人价值,编排遵循一定的序列和逻辑,重视版本的精审和信息的准确性。建议根据年段特点和板块功能落实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古诗词的教学宜以朗读、背诵为主,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感受,疏通诗意时不一定要逐字翻译,不宜重点讲授古代汉语知识。

广义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将古诗文、古典名著、蒙学读物、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介绍古代优秀科技文化成果的文章,以及汉字文化、节日礼俗、名言警句、对联俗语、文化常识等内容,有机编排进课文、日积月累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书写提示、阅读链接等不同板块中,力求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性编排,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沛的传统文化养分。其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无疑是分量最重、最具代表性的。统编教材在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古诗词之外,还选入了37首,共计112首;文言文一共安排了14篇。这些篇目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价值,相关的教学策略也值得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图片

图源网络

一.

统编教材中

古诗文的选编特点

(一)选文首重经典性

教材中的古诗文,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均以经典性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教材的选文,源于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囊括了咏物、咏史、言志、抒怀、边塞、田园、山水、送别、思乡等创作类别,并从中着意选取历代的名家名作,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杨万里、辛弃疾等人的代表作品。综观教材中的古诗文,均是在文学史上广受好评的典范之作。对处于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从阅读这些经典诗文起步,有利于他们迅速提升审美品位。

图片

图源网络

(二)凸显育人价值

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学习经典的古诗文,其显著意义在于能让学生直观地接触这些文化符号,然后通过朗读、背诵、理解,逐渐产生亲切感,并自然而然地与自己的民族身份建立起联结,在情感上增进认同,继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真正地把中华民族的独有的文化记忆代代传承下去。

其次,统编教材格外注重通过古诗文来渗透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有些作品饱含家国情怀,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些作品是作者自述对高洁品质的赞赏与追求,能够引导学生向往高尚的情操,在个人修养方面增进认识;有些作品在书写山水田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长期存在的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有的作品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体现出古人的哲思,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引导,这对其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既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激愤,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意,也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惆怅和伤感,更有“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样闲适又雀跃的心情,总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基调。虽然在小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着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通过接触、阅读这些作品,学生极易受到感染,从中获得多元化的情感体验。

图片

图源统编新教材

(三)编排遵循一定的

      序列和逻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体现为数量和篇幅随年段递增、体裁由单一到多元、文本理解难度由浅及深等特点。数量与篇幅的递增较为直观,无须赘言。在体裁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以短小、精练的五绝、七绝为主体,同时随着年段的上升,中年段开始出现词,高年段开始出现稍长的律诗、乐府诗等;文言文则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作为开端,逐渐上升到带有一定议论性、思辨性的文本。随着篇幅的增加、体裁的丰富,古诗文的理解难度逐渐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然也有所提升。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逐渐培养起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充分的基础。

(四)重视版本的精审

      与信息的准确

由于统编教材影响力巨大,我们希望能够尽量廓清一些容易造成错误或者混乱的问题,尽可能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文本和信息。

首先,古人的诗词、文章、语录等作品流传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图书在不同时代的反复刊印,后人对前贤作品的多次引用,甚至作者写完后对自己作品进行的修改完善,都可能使得同一篇作品在不同时期和来源的文献中呈现出有差异的文字版本。在有多个文字版本的情况下,我们取舍的总体原则,是重点参考目前学界较为权威的文献版本,同时兼顾大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既有常识。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另一版本写作“白云深处有人家”,经反复权衡,教材根据明刻本《樊川集》、清刻本《樊川诗集注》及中华书局出版的《杜牧集系年校注》,选用“生处”。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中的《早发白帝城》一诗,其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又有“两岸猿声啼不尽”一说,考虑到“啼不住”已经为大众所熟知,也有版本依据,因而决定选用此版本。

图片

图源统编新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

其次,对古诗文乃至名言名句而言,文字版本的精审固然重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也不可忽视,统编教材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纠谬正讹的工作。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古诗《画》,其作者有王维、唐寅等诸多说法,但通过查阅大量典籍,可以确定这些说法都不可信,目前对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暂时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其来源可能较为复杂,作者问题一时难有确论,故而教材中采取了严谨的做法,未标注作者。

二.

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年段特点和板块功能,落实古诗文的教学目标

编排在不同年段、不同板块中的古诗词,在教学中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建议教师围绕各年段的特点和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切忌拔高要求,或混淆板块功能。

1.低、中、高年段古诗词课文的教学

作为课文来学习的古诗词,低、中、高年段的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低年段编选的古诗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能识读下来,大体就能望文知义,个别理解有障碍的地方,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总之,在掌握识字、写字之外,低年段的主要要求就是朗读、背诵,初步了解大意,适当地结合一点初级的想象画面,从中感知古诗的语言。

进入中年段,教材开始提供注释,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但对体会感情不作深入的要求。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赠刘景文》,学生能够明白这首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什么样的景色、讲的大概是什么意思,就已达到要求,至于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送给朋友、他劝慰朋友的背后有着怎样复杂的经历和感情,暂不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去深入思考。虽然中年段在课后已经提出要“有感情地朗读”,但仅控制在相对简单的层面,能正确把握感情基调即可。

到了高年段,则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具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此外,六年级下册还编排了“古诗词诵读”板块,目的让学生在进一步增强积累的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方法来自主疏通,为更高年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图片

图源统编新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

2.中、高年段文言文课文的教学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引入文言文的学习。对中年段的教学来说,基本目标是正确朗读、读好停顿,学生能借助注释知道文章大概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就已达到要求。进入高年段,则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把握文章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建立在中年段的学习基础上的,中年段提出的一些常规要求如朗读、讲述故事内容等,还需要继续在教学中落实。此外,围绕对文章的理解,高年级体现出一定的进阶要求。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启发,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要求学生说说文章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原因,旨在启发学生思考故事逻辑;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袋交流感受,旨在就“知音”这个主题简单做一点生发;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则是要求学生稍微整理、分析一下两个孩子的观点,旨在利用这种具有思辨性的文章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图片

图源统编新教材

3. “日积月累”板块的古诗词教学

“日积月累”板块,大大增加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容量,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增强语感、形成积累。从要求上来看,“日积月累”比课文的整体要求低,主要目标是形成朗读背诵,理解方面只要能粗知大意即可,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等都不需要求,避免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当然对一些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主探究。总而言之,随着学生年龄、阅历的增加,他们日后自然会逐渐通晓这些作品的含义,也会有更切实深入的体会。

“日积月累”板块中不仅有古诗词,还有名言、俗语、成语等,其要求与古诗词类似,重点仍是强调积累运用。希望学生在形成积累之后,逐渐将这些语言有机地运用到习作、口语交际中,进而提升表达能力。

4. 把握好古诗文课文

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

古诗文是教材中一类相对比较独立的选文,它们本身也有一套独特的文艺理论,现代文阅读的要素对古诗文是无法完全适用的。教材中对古诗文的编排,主要考虑与单元人文主题的切合,有些篇目恰好能和语文要素形成搭配,可以考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个单元编排的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比较适合落实想象画面的要求。但也有一些古诗文,是不能和语文要素形成紧密结合的,这个时候无须强行去寻找联系。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但编排的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没有所谓的语言、动作描写,教学中只要围绕课后题的要求,引导学生对作者或者人物的精神品格进行体会即可。

图片
图片

图源统编新教材

图片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

本期编辑:赵汗青

责任编辑:胖雨珊 祝莹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