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21场大战(中)

 炫叶楓雪 2021-04-27

马陵之战后,魏国跌落神坛,天下局势也随之大变。战国进入了中期,中期有两大主旋律,那就是齐国称霸天下,秦国不断崛起,其余诸侯国沦落为陪衬。战国中期,天下局势稳定,大战不多,特别是倾国之力一战的战役,以及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性战役也不算多。

战国中期

这一时期,魏国一步步衰落。燕国经历了内乱,将迎来复兴。韩国在申不害变法失败之后,沦为列国鱼肉。楚国不温不火,三大家族依旧牢牢掌握着国家大部分可分配资源,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后,国家处于崛起阶段。赵国迎来两代雄主,锐意进取,即将接棒魏国成为三晋领袖。齐国自打败魏国后,称霸天下,三晋渐渐只有称臣的份,齐国主导着这一时期的历史走向。

战国中期战争不算频繁,列国都在努力图强,积极准备如何应对战国末期的乱战局势而未雨绸缪。大战几乎没有,但是关键性战役还是挺多的。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下,战国中期的那些关键性战役。

收复河西

8、雕阴之战

大秦东出第一战,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在秦惠文王初期,国力有所提升,可以与落寞的魏国掰掰手腕了。于是,秦国趁魏国病,就想要魏国命,秦惠文王一看,收复河西的时间到了,于是发动了对魏国的一系列大战。

魏惠王时期,由于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有些力不从心,对于河西也不再像文侯和武侯时期那么重视。将部分大军抽走,应对齐楚和赵韩的战局。只留下了不到十万偏师,在龙贾的统领下镇守河西。龙贾自知实力不足以应对秦国的威胁,于是就修建了长城,以防备秦国进攻。

公元330年,虽然魏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仍在秦国之上,但是魏军主力却并不在河西,于是秦惠文王打算扭转与魏国的局势,任命公孙衍为将,突袭河西。龙贾对秦军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苦心经营的长城防线顷刻间被攻破,于是只能仓促迎战,但是魏国偏师不是秦军主力的对手,特别是改革军制后的秦锐士,锐不可当,龙贾一战而溃,为秦军所俘虏。

魏国经此一仗,损兵四万五千,不得已退出潼关,将整个河西15城拱手让给了秦国。自此之后,秦魏局势逆转,秦国实力强于魏国,成为了天下第二的强国,即将大举东出,三晋将被秦国逐步蚕食。

修鱼之战

9、修鱼之战

公元前317年,秦国连横之策,已经初见成效,国家已然迅速强大,对三晋形成压制。而公孙衍则鼓动魏王联合韩赵,再加上燕楚,针对日益崛起的大秦,来一场灭秦之战。

五国伐秦,不过燕国未至,楚国观望,实则只有三晋联军对阵秦国锐士。樗里疾和司马错率领秦国大军在修鱼与公孙衍的三晋联军对阵。

三晋各怀心思,人心不齐,在面对秦军猛攻下,各自为战,最终惨败,魏国损兵八万余人,赵国损失更严重,达十万左右。山东各国第一次伐秦之战失败,魏国此战之后,进一步衰弱,内政都受到秦国干涉,韩国更是一蹶不振。魏韩两国渐渐成为任秦齐二国鱼肉的弱国。

匡章灭燕

10、灭燕之战

战国中期,燕国发生了著名的子之之乱,子之即位,太子平与市被联合发动叛乱,再之后,市被反水,反攻太子平,三方在燕都连战数月,死者数万。齐宣王见此时机难得,于是派遣匡章领十万大军以帮燕国平乱的名义讨伐燕国,一路势如破竹,轻松便攻取了燕都,将燕国劫掠一空。

此战之后,中山国也东出占领了燕国多座城池,燕国几乎灭亡。但是齐国贵为天下霸主,却行不义之举,趁火打劫,招来天下诸侯的不满。而且,齐国若是就此吞并燕国,那实力之强,列国胆寒。于是,赵魏韩秦皆抗议齐国,燕国百姓也奋起抵抗,齐国只能仓皇退兵。

之后,赵国扶持燕昭王即位,燕国迎来了明君,崛起的时候到来了。

此战,齐国虽然目的不纯,但是从一定角度上看,确实帮助燕国平定了内乱,而且简介为燕国迎来贤王。而正是这位贤王,最终将齐国赶下了天下的霸主的宝座。

血战宜阳

宜阳之战

11、宜阳之战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秦军大肆开关东出,首先便是针对扼住中原要地的韩国,打算攻取三川,打通中原要道,以此争霸中原。

于是,秦武王派遣大将甘茂率军围攻韩国重镇宜阳,韩国屯有重兵固守宜阳,秦军虽然悍勇,但是攻城战仍然艰难。甘茂因为是受到秦武王信赖才得以升任丞相之位,在秦国国内受到很多人反对。所以,此战乃是其正名之战,即使艰难,也不敢放弃。于是得到了秦武王五万大军的支援之后,甘茂散尽自己的个人财富,鼓励众军。

首先在宜阳城下攻破了前来增援的韩国公叔婴大军,让城上固守的韩军心惊胆战,然后甘茂趁势一鼓作气攻破城池,此战共斩首韩军6万,取得了大胜,秦军占宜阳之后,洛阳新郑如同自家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秦国拿下宜阳之后,算是在中原有了桥头堡,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可以趁势攻伐三晋和楚国,予取予求。秦攻占宜阳,加快了蚕食魏韩的脚步,打通了秦军大举东出的坦途,此战对秦国意义重大。

垂沙之战

12、垂沙之战

垂沙之战,号称楚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战国,楚国不再是争霸的主旋律,沦为边缘的看客,眼看着魏齐秦三代霸主接连打败自己,却又无能为力。但是,楚国稳居南方,在战国时期,实力一直不弱,中间还有一段小崛起,那就是楚国趁越国内乱,基本灭亡了越国,势力延展到东海,国力强大。

公元前301年,由齐国大将匡章统帅的齐魏韩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楚国大将唐昧率军抵抗。双方在河南西南部相遇,隔着泚水夹河对峙。两军夹河列阵,长达半年时间,都谨小慎微,不敢轻易出击。

之后,匡章在熟悉泚水水文之后,从浅处渡河,对楚军进行突然袭击。楚军不敌,仓皇后退。联军趁势南下,韩国和魏国收复了大片被楚国侵占的土地。楚将唐昧战死,楚国随即陷入内乱,国力大减,退出了顶级强国的行列。

函谷关

联军

13、函谷关之战

前298年,秦国在西部肆意扩张,引来了天下霸主齐国的警惕,于是齐国便带着一帮小弟,讨伐秦国。匡章为主帅,带领着韩国、魏国,再加上后来赶来增援的宋国和赵国,总共五国联军。

匡章带领联军,在函谷关之下,与秦国大军苦战三年,终于大破秦军,攻破函谷关,联军直入秦国腹地,秦国大为惊恐,不得不割地求和。齐国这时候不想灭亡秦国,让三晋白占大便宜,于是就答应了秦国的求和条件,秦国这才得到了存活。将韩国夺得的武遂和魏国的封陵归还给了韩魏两国。

此战,齐国先后灭燕、败楚、破秦,霸业达到了顶峰,从此齐愍王开始自负,自认为天下无敌,便要开始自掘坟墓了,那就是伐宋。

秦国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认识到齐国的强大,开始低调,放缓了大举东出的脚步,暗自积攒实力,缓步蚕食三晋,自强以等待天下局势变化再寻机东出。

伊阙之战

14、伊阙之战

前293年,在割让武遂给韩国之后,秦国东出大门被控制,于是便想办法想要讨点便宜,但是害怕齐国干预,又不敢大举动,于是便派一支偏师,针对韩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摩擦。

白起等连破韩国边境两座小城,韩国便向盟国魏国求援,魏国前几年刚大胜秦国,又觉得自己行了,于是派出大军前来支援。由于秦军东出威胁到了东周,东周君也派兵助战。三国联军24万,对阵白起的10万大军。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两军在伊阙对垒,大战一触即发。

此战,韩军充当先锋,魏军则居后,由于汉魏主帅貌合神离,两军存在一定的隔阂,配合不算严谨。汉魏大军之间留有很多错位。白起充分利用这点,各个击破,用少量兵力拖住韩国军队,然后带领大军攻打魏军,魏军满以为让韩军当炮灰,自己坐收渔利,所以准备不足,可是没有料到秦军绕开韩军攻打魏军。

魏国大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山谷间仓促应战,阵型不能展开,只能各自为战,很快便败下阵来,而韩国大军得知魏军大败之后,军心惶惶,军中多有哗变,不战却即将崩溃。最后被秦军一击便大败,魏韩24万联军几乎被歼灭殆尽,主将公孙喜战死,韩国丢掉了伊阙等五座城池,继宜阳之后,秦国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又一扇大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