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6年,叱咤一生的魏文侯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给他的后代们留下了一个强盛的魏国。继承魏文侯的是那个在伐秦事业上立下了累累功绩的儿子——太子魏击,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将发展魏国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为这个目标努力地行动着。就在武侯即位的三年后,魏国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对秦攻伐战。这一年,即位没几年的秦惠公便被迫开始面对父亲秦简公遇过的难题——魏国的名将吴起。很明显,有吴起在魏国的一天,秦国就不会有安宁。因为,魏武侯命令吴起的这次出兵,再次大败了秦国。 这次失败让秦惠公感到了时势的艰难,看来秦国真的已经被魏国压得死死的了。面对魏国的强势,秦惠公并没有像其父一样想到改革。又或许,秦惠公虽有心改革,但当时的秦国却缺乏深谙改革之道的能臣。秦惠公对于魏国的来犯并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能行的,还是一如既往地搞拉拢同盟行动。 现如今有可能帮助秦国的只有齐、楚两个大国。可是,齐国当时正经历着内乱,又兼之三晋联兵已经攻进齐国迫使齐君割地求和,齐国对秦国并不能提供任何帮助。最后,如同当年秦楚联合对晋一样,现在的秦国能拉拢的盟国还是楚国。 公元前401年,楚国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新君主——楚悼王。在楚悼王之前,和他隔了两代的君王是为楚惠王。楚惠王在即位后,汲取了楚昭王被吴国欺负到郢都的教训,立志富强。最后,在楚惠王的努力下,楚国国力迅速恢复,大有争霸之势。 但是,楚悼王即位的政治背景和楚惠王时已经相去甚远。最主要的变化便是三晋的强大,这使得被三晋压在南方的楚悼王深感尴尬。事实证明楚悼王的担忧并不是毫无理由,三晋为了成功破楚,再次联合,并于公元前400年出兵楚国,结果大败楚军于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 三晋的人侵触怒了楚悼王,于是在秦惠公七年(公元前393年)反击韩国,顺利夺取了韩国的负黍(今河南登封县西南)。 楚国夺取了韩国的城池,三晋当然也不能示弱。于是,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来报复,最后再次大败楚师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二地。这两个地方是楚国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去,此时的楚国便无可避免地陷入和秦国失去西河之地时一样的窘境。 面对三晋的强势,如同秦惠公一样,楚悼王也很希望能为自己找个同伴。最后,在两国的交涉下,秦、楚达成了一致目标——联合对抗三晋。为了摆脱三晋,楚国请求秦国出兵,从而分化三晋的力量,减轻自己的压力。秦惠公慷慨应允,随即开始分析如何进行背后偷袭行动。 在三晋之中,和秦国领土相邻的只有魏、韩两国,而对于魏国,秦国已经在它上面吃了很多亏了。因此,秦国这次不会傻傻地选择魏国偷袭。不是魏国,当然就是韩国了。正好,三晋之中,最弱的也是韩国。秦惠公趁着三晋联合对楚之时,不失时机地派出大军进攻韩国。 这次进攻韩国,一雪秦国之前被魏国几经战胜的耻辱,顺利地攻下了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宜阳被夺的消息震动了三晋,迫于秦国在后方的骚扰.三晋暂时放松了对楚国的进逼,将部分兵力转向了西方。公元前390年,魏武侯下令出军援助韩国,最终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与秦国进行激战,不分胜负。 这次武城之战虽说不分胜负,却也激起了秦惠公的雄心。要知道,在这之前,秦国一直都是被压着打的,而这次能打个平手,让秦惠公想当然以为魏国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何况这时候还有楚国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另外,齐国也趁乱在东方夺取了魏国的襄陵,让魏国大惊失措。 这一切都让秦惠公觉得该来一场绝地大反击了。于是,秦惠公十一年(公元前389年),惠公抱着拼死一搏的决心,领着五十万大军,来到了晋国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在这里摆开了阵势,准备和魏军来一场大决战。 在当时来说,五十万大军真是一个天文数字。相比之下,魏国的吴起只有五万魏军,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对于吴起来说,统兵在于“治”而不在多,虽然魏武卒只有五万,但都是多年驰骋沙场,有着丰富经验的猛兵。因此吴起对于秦惠公这五十万的噱头并不是很在意。 为了能成功击退秦军,吴起请魏武侯亲自举行宴会,并为有功的士兵进行奖赏、对阵亡的士兵家属进行慰问。在这一系列笼络军心的行动后,魏国的五万士兵无不为君王和主将的恩宠表示感激,个个立誓要奋勇杀敌,让秦军有来无回。 吴起不愧为战国的卓越军事家,在他出色的统领下,这五万魏兵个个奋勇杀敌,竟然有了以一当十的英勇。就这样,在魏军反复的冲杀下,五十万秦军被这个小队伍冲击得不成模样,死的死,逃的逃,庞大的军队瞬间如大山崩塌,再也无力举起兵器往前一步。 此战便是著名的阴晋之战。阴晋之战以吴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而告终,它使得魏国顺利保住了河西这块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而对于本就虚弱的秦国来说,遭此大败元气大伤,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这才有了长达近百年的山东“诸侯卑秦”,使秦国上下深以为耻,而秦惠公想要逐鹿中原的梦想再次被搁浅了。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