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不出去”的非斯古城

 观海览书 2021-04-27

作者晓波,兼编剧、导演、摄影师于一身,过去几年来,为找寻灵感与积累素材,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定格了许多精彩的瞬间。我刊自今年伊始特设专栏,与读者共享其旅途精粹,让我们一同走进晓波镜头里的缤纷世界。

非斯是摩洛哥第二大城,也是著名的古城,千百年来都保持着差不多的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很少改变。我在非斯住的是传统民居,一栋夯土建造的老宅,主人是位十五六岁的女孩,我忘了她的名字,暂叫她UNO吧。UNO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摩洛哥人,他们带着小女儿长住法国,UNO则留在非斯上中学,与外婆同住,外婆不懂英文,民宿的接待和管理工作就由UNO负责。她可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摩洛哥算是富家女,还有个全职保姆。

图片

古城标志性的城门

图片

夕照古城墙

图片
老人与猫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盘洋葱焖牛肉,因共用厨房和餐厅,便礼貌地请UNO和外婆品尝。她们起初还比较矜持,谁知一尝就停不下来了,几乎吃掉了4/5才有些不好意思地放下叉子。
饭后,UNO邀我们玩一种纸牌,她非常喜欢这种游戏,我虽兴趣不大,出于礼貌,陪着玩了一会儿。其间聊天,UNO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她说中国什么东西都能制造,不可思议,十分佩服。据我所见,这边几乎所有的日用工业品都来自中国,比如我们手中的纸牌,就是“Made in China”。
图片
UNO常玩的纸牌
UNO问我们倘若再来非斯,能不能带几副这样的纸牌给她?我问何故,她说有几位朋友也想要,但摩洛哥这边售价太高,她们承担不起,听说中国卖得比较便宜。我好奇一副纸牌能有多贵呢,答案是300道拉姆(人民币200多元)。UNO还告诉我:在非斯只有家乐福可以买到这种纸牌。
当UNO看到我在某宝上搜到仅售5.9元包邮的同款纸牌,如同我听说300道拉姆一样难以置信,兴奋地表示要跟我们合伙做纸牌生意,她负责对接客户,每盒只卖50道拉姆,绝对供不应求⋯⋯实不相瞒,当时我联想一路看到的价格均比国内贵上几倍的各种小电器,真的萌生了做跨境贸易的念头。
虽然合伙做生意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但是这件事情使我更加清楚地明白一个事实:在全球化体系中,不具备工业能力的国家,只能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及原材料,成为发达国家攫取高额利润的市场。也更加理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排除万难发展工业。
非斯古城的布局,中心是居民区,外围是商业区。UNO家位于古城西南角,交通便利,出门拐两个弯就是商业街。除肉蛋果蔬之类本地物产外,诸如服装日化、手机电器等各种商品基本上都来自中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几家卖骆驼肉的店铺,其招揽顾客的方式是将砍下的骆驼头悬挂在门前,嘴里还塞了一把新鲜的草料,诡异之处在于骆驼的眼睛似乎依然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令我不敢直视,更别提啖其肉。
图片

午夜时分的商业街

图片

商业街的钟表维修店

图片
商业街的肉店
在上篇《得土安,时间没有针脚》一文中提到过的仙人掌果,甜度适中,清爽不腻,我在摩洛哥期间每天必吃。当地有许多流动摊贩专售这种水果,包剥皮,大个的每只2道拉姆(约人民币1.44元),小个的每只1道拉姆(约人民币0.72元),各地价格基本一致。有一次我在广场上看到一位摊贩,根据经验,他的果子是最好吃的品种,刚说要20只,过来一位穿制服的,命令摊贩赶紧离开。摊贩一边答应着,一边麻利地剥着果皮。大概因为有外国人在场,那位城管也只是阴沉着脸在旁边盯着,直到小贩离开。
图片

小贩与城管

图片
古城商业街的蔬果摊
当我重回到广场时,发现那位小贩已在原来的地盘继续张罗生意。城管去哪儿了?我四周张望了一下,原来他正在另一边的路口驱赶几个卖糖糕的小贩呢。
非斯古城的小道纵横交错,如同迷宫,手机导航常常失效,如果没有当地人指引,很容易迷路。
当地有很多闲散青年,竟以戏弄外国游客为乐,他们三五聚集,或蹲在路口,或靠在门边,若看到外国游客露出迷茫之态,便“热心”指路,其实南辕北辙,故意误导。有时甚至对正在观察路径的游客乱喊一气,常有不明就里的游客听了他们的“This way ”(这边走),结果走进死胡同,愣头青们就在原地等着看游客悻悻地掉头回来,哄然大笑。我们就曾被捉弄过一次,后来我只向年长者和妇女问路,对愣头青一律无视。也有态度热情且带对了路的当地人,事后却索要不菲的报酬,双方常因此产生纷争。不过,特别恶劣的事情倒也没有过。与UNO笑谈此事,她吐槽摩洛哥男孩普遍懒惰、不上进,还说自己和姐妹们都想找中国的男朋友,她们认为东亚男子是最帅的,不过,UNO用的形容词是“So Cute”(太可爱了),且称我为“欧巴”,显然是受了韩剧的影响。我没有说出真相:韩剧里都是骗人的。
继洋葱焖牛肉之后,我还做了番茄土豆炖牛肉、酱油胡椒煎牛排,至此,当地能找来搭配牛肉菜肴的食材基本开发完毕。又吃了几顿塔吉锅和摩洛哥式的肉夹馍(做法和陕西的肉夹馍差不多),味觉终于扛不住记忆的诱惑,于是打开地图查找中餐厅位置。
非斯古城内有一家中餐馆,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里。我看到不断有犹太人相貌的游客进进出出,起初还以为犹太人也偏爱中餐,后来发现他们并不点餐,只是对着一面墙上的画像虔诚致礼,祷告一番后便离去。餐馆老板任由人来人往,不以为怪。打听缘故,方知这里本是一位犹太先知的故居,据说他在犹太文化中的地位大概相当于中华文明中的孔子。一个穆斯林国家的中餐馆开在犹太先知的故居,真是奇妙。
图片
中餐馆的犹太先知画像
非斯最著名的景点是皮革作坊,此地出名,无非两点:古法加工方式和刺鼻的臭味。也许是古老场景的质感冲击,也许是强烈气味的刺激,不得不说,当时在现场,我的灵感不断迸溅出火花,满脑子都是未来可能摄制的电影画面,故事情节呼之欲出,于是有些兴奋,上蹿下跳,东南西北,远近大小,各个角度尽情拍摄。
图片
皮革作坊的工人
忽然感觉不太对劲,放下相机四下打量,发现进来时开着的铁门已被锁上,前无出口,后无退路,门外有一位面目不太和善的男子,双手抱拳,虎视眈眈,看样子,要出一笔买路钱了。
正当我思量如何谈判时,闻得友好的呼唤,抬头看到一位游客装束的先生拿了把凳子,俯身递过来。我踩着凳子爬上去,与适才伸出援手的先生击掌相庆。回首笑望那位断我后路的汉子,他无可奈何地打开铁锁,放入驮着皮毛的驴群。
图片
古城里毛驴仍是最实用的运输工具
脱离窘境,我想请救兵喝杯咖啡,对方欣然应允,携伴侣同行。这对夫妻来自法国,都是大学老师。先生是摄影爱好者,他说早就注意我了,因为我用的相机和镜头都是他最喜欢的产品。我开玩笑说,中法两国人民还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自己国家的食物最好吃,且最有文化。二人哈哈大笑,点头赞同。
图片
在咖啡厅窗前欣赏非斯古城景观
作坊外的一条街都是卖皮革制品的商铺,纯牛皮的双肩包叫价约150元人民币,可以还价,听说以前更便宜,随着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价格涨了不少。虽说是纯手工打造,但做工不太精细,关键是臭味难除,款式也不是非常美观。我看来看去,没有一款中意的,几位同机出发的旅友不太挑剔,愉快地买买买,收获颇丰。回国后聊天,他们纷纷表示那些皮制品放在阳台上晾了2个月依然臭不可闻,遂弃之⋯⋯
据了解,有些欧洲品牌一直在此采购皮料或下单代工,却以“纯手工制作”为卖点,摇身一变,身价翻上数倍。
关于非斯的故事,也许不如以往记录的旅行那样美好,但我接受并喜欢这种真实的经历,就像吃臭豆腐,只要心里接受,就是好的体验。

图片

本文选自2021年5月刊
如果您错过了《世界知识画报》
2021年征订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