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腑的“更虚更满”谈腑的藏与泻

 用户08204546 2021-04-27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1]据此言,腑只不过是传导食物、运输糟粕的简单通道而已,唯泻不藏,其实不然。

一、从腑“更虚更满”的生理功能谈腑的藏与泻

胆为“奇恒之府”之一,奇恒之府者,“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2]“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3]“胆……盛精汁三合”。[4]胆具有“贮存胆汁并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的功能,[5]故胆具既泻又藏的功能。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6]津液者清,经气化后,清中之浊者出而为溺,清中之清者蒸腾上还,故膀胱者亦俱藏泻之功能。

“脾胃者,仓廪之官”,[7]“五味入口,藏于胃”,[8],“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9]此言胃之藏也。“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10]“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11]此言胃之泻也。“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12]“受盛”为藏,“化物出”则为泻。“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13]然而,大肠亦非泻而不藏,因“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14]“肠虚”为泻,“肠满”为藏。这种从胃而小肠而大肠的“更虚更满”,虚满更迭的现象,显然与单纯的物质的通道式传输不同,也与五脏的藏与泻不同,[15]而与现代医学中消化器官节律性的受纳、排空相吻合。这种节律性的受纳与排空,就是六腑所特有的藏、泻生理功能。而主宰这种藏泻生理功能的动力,就在于气化。气化不行,藏泻失度,即为患罹病。

二、以腑的病理现象谈腑的藏与泻

通常认为,中医六腑与现代医学中的相应器官体、用相同,故可结合现代医学来讨论。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16]胆囊管内结石嵌顿时,常出现上述症状,胆汁无法排泄,胆囊极度膨胀,囊内积液可达数升,[17]此胆之不泻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18]而“膀胱病,小便闭”,[19]是膀胱不泻也。“胃胀者,腹满,胃脘痛……妨于食”,[20]是胃失泻之职,“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21]是胃失泻而上逆也。倾倒综合征(指胃切除行胃肠吻合术后,由于失去幽门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内食糜骤然倾倒至十二指肠或空肠而引起的一系列消化道或循环系统的症状)中出现排便急迫感及腹泻症状,[22]是胃之失藏的最典型例子,“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23]正此之谓也。“小肠胀者,少腹胀”,[24]是小肠不泻也,“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25]此大肠小肠之不藏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26]此大肠之不泻也。其甚者,停留在结肠内的粪块时间可达几年之久,重量竟至60~100磅之多。[27]

综上所述,虽然六腑以通为用,但通泻之中却有蓄藏,以“更虚更满”的方式构成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偏废则病,过极不足皆病。验之于临床,正是运用药物来调节腑的藏泻功能,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8]素问·五藏别论。

[3]脉经。

[4]难经。

[5]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6][7][12][13]素问·灵兰秘典。

[9]灵枢·九针别论。

[10]灵枢·五味。

[11]灵枢·邪客。

[14]灵枢·平人绝谷。

[15]马大正:略论五脏的藏与泻。吉林中医药,41984

[16][20][24]灵枢·胀论。

[17][2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人卫生出版社,2002

[18][23]素问·脉要精微。

[19]灵枢·标本病传论。

[21]素问·脉解。

[25]素问·宣明五气论。

[26]河间六书。

[27]H·W·戴文波特著:生理学手册·消化道,科学出版社,1976

 

成稿于1984年,2003年修改 马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