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学森计划”正式启动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1-04-27

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场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

“十年前,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专注于超材料的研究,十年间从无到有地把超材料产业发展壮大,非常难得。”近日,在“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称“超材料国重”)学术委员会换届暨2021年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如此深情地说。孙聪院士是我国战斗机研制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出于对超材料和这群年轻人的认可,他加入了“超材料国重”学术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

超材料,一个听起来就充满科技和神秘感的词汇。短短的十余年间,超材料就在神州大地上形成了“万花齐放”的局面,有关超材料的探索几乎覆盖了我国最重要的尖端装备。位于深圳的“超材料国重”,无疑是这其中盛开得最绚丽的一朵。

“小楼”里测试“国之重器”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深圳龙岗的光启阿波罗基地,这里也是“超材料国重”的其中一个基地。

基地从外面看起来是一栋不太起眼的三四层高的小楼。基地负责人带着记者来到一扇卷闸门前,当厚厚的卷闸门徐徐升起时,记者马上就被里面的场景震惊了。这里面是一个空间巨大的房间,四面的墙上看起来就像裹了一层厚厚的、蓝色的“榴莲皮”,其中一面墙上挂着一张仿佛电影银幕一样的巨大“幕布”,房子中间是一个几人高的圆锥形“高塔”,“高塔”上还有一个金属球。负责人向记者吐露了一系列专业术语:吸波棉、反射面、泡沫塔……原来,这里就是测试超材料性能的专用试验场。

记者看到的这个试验场是用来测试高性能电磁材料的,这是超材料的一种。

通俗来说,超材料技术就是人造物之术,就是通过改变一些材料纳米级的微结构,使材料具有某些功能特点。以电磁调制领域的超材料为例,一般制造隐形飞机时要给飞机的外表涂上一层厚厚的吸波材料,使用超材料技术,可以让制造飞机的复合材料本身就具备吸收电磁波的功能。目前,超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先进飞机、大型无人机、海洋航空装备等多个尖端装备领域,并且实现了大尺寸、整机身、多产品的历史性成果转化,超材料成为当前我国高科技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超材料领域我国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聪院士口中的“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指的就是刘若鹏和他的伙伴们。2009年,年仅25岁的刘若鹏就率领团队用超材料技术成功研制出了实验室作品,并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杂志刊载论文后引起科学界轰动。随后,刘若鹏和他的团队成员于2010年7月在深圳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开始主攻超材料的设计与研发。

由于超材料中的高性能电磁材料,大多数应用在尖端装备等涉及国家及公共安全的敏感行业,所以发达国家对向中国出售此类材料有极其严苛的限制。为了突破这项国外封锁的技术,光启决定自己研发应用在尖端装备领域的高性能电磁材料。

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于2011年,是科技部依托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设的我国超材料技术领域内首个且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研发的高性能电磁材料已经实现了量产,光启也因此成为全球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唯一能实现批量生产的供应商,目前实验室正在紧锣密鼓地努力实现第三代超材料量产。

自成立至今,“超材料国重”建立了超材料设计、超材料人造物质数据库以及超材料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承担百余项国家级、省市级重大攻关任务,累计培养博士后135名,获得授权专利3544件,牵头制定国家标准3项,制定了首批超材料技术国家标准。

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

在“超材料国重”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上最备受瞩目的环节是,作为“超材料国重”依托的最重要产业实体,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本次会议上正式启动了与高校联合培养超材料博士的专项计划——“钱学森计划”。

“今年,我们的出站博士后将达到100名,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超材料领域的高科技人才。'钱学森计划’的正式实施,将进一步补充我国在超材料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并建立完整的超材料尖端科研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保持我国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的国际领跑地位。”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超材料国重”主任刘若鹏这样说。

来源:广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