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李治国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上一个辛丑年(1961年)春,拍摄地点为济南趵突泉,照片中的三人从左到右依次为:我的伯母、我的大伯、我的老爷爷,当时大伯在济南军区当侦察兵,是大伯结婚后的第二年,老爷爷带伯母去部队见大伯的情景。到现在这个辛丑年(2021年),整整走过了60年的沧桑岁月,也见证着我们家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伯母是照片中现在唯一在世的人,今年也80多岁高龄了,以下是伯母跟我的讲述:1960年冬天,我和你大伯结婚,那时候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家家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的揭不开锅。当时我的嫁妆就一身粗布的棉祆棉裤和一身红花布的薄衣裳,家具就一件柜橱(类似高的床头柜)。当时接我的时候去了两辆地排车,一辆拉嫁妆,一辆拉我,送我出嫁的四个人都是步行到你大伯家的。简单的结婚典礼结束后,他们几个人就回到屋里,屋里点了一大堆柴火,他们围坐在火堆回周烤火,边喝热水边聊村里的家长里短。由于那天起的早,还没到饭点我就饿了,当时也不好意思要吃的,就这么强忍着等着开饭。到了下午两点才开始吃饭,午饭是从村北边菜园里摘回来的茄子,炖了一大锅,别问里面有没有肉了,连油都不舍得多放,看见点油星就行。吃的是地瓜面和白面掺和在一起蒸的窝窝头。他们一个人一碗菜就盛完了,我没有吃上菜,只好硬啃了三个窝窝头。晚上我问你大伯:你不是从部队带回来十斤白面吗?怎么还是吃的地瓜面的窝窝头?大伯说:咱娘不让一天吃完,还得留点过年呢。结婚后的第三天,你大伯就回部队了。我就加入了生产劳动的队伍。那时候俺爷爷(照片中我的老爷爷)在村食堂负责分馒头,知道我能吃,怕我吃不饱,吃饭的时候经常把他的馒头分给我一半。那个时候不参加生产队里劳动的老人小孩,每人一天领两个馒头,老人吃不饱还能忍,半大不小的孩子们经常都饿的哭,但俺爷爷从来没有从村食堂里多拿过半个馒头。结婚后的第二年(1961年)春天,你大伯来信说让俺爷爷带着我去部队待几天,俺爷爷就同意了。安顿好家里和村里的事后,俺爷爷挑了个外出的好日子,3月初9去济南。那天天还未亮,也就有四点多,俺爷爷就带着我出门了,俺爷俩步行了四五个小时,走了接近30公里,快十点了才到济宁车站,我的脚磨出了几个水泡。俺爷俩在车站附近的小摊上喝了一碗丸子汤,里面十个丸子,一毛钱一碗。吃完后俺爷爷去买车票,那时候济宁到济南的车票是一块二一张。俺爷俩坐上车后,车就开始走了,走了没多远,车就坏在了路上,司机修了半个多小时,才开始发动起来继续再走,一路上车坏了三四回,到济南车站的时候都到晚上八点多了。 下了车俺爷爷拿着你大伯写有地址的纸条,边走边问怎么走。俺爷俩走了一夜,早上四点多才走到那个打问到的地方,敲开传达室的门一问,不是这里,人家又给写了一个具体的地址,于是俺爷俩停也没停的就走了,到了早上八点多,终于到了你大伯所在的部队。放下行李后,你大伯带俺爷俩去部队食堂吃早饭,吃的是油条,俺爷爷没我的饭量大,我吃了五根,俺爷爷吃了三根。吃完早饭后,我们回到了部队给安排的住所,一会就围上来几个小伙子七嘴八舌的给我闹,其中一个也姓高的小伙子给我论辈份,一论辈份得喊我姑奶奶,于是乎他们也不怎么闹了。部队领导知道俺爷俩去探亲了,给你大伯放了几天假。到部队的第二天,你大伯带俺爷俩去了趵突泉,我和俺爷爷都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看到了以前在画上才能看到的的趵突泉,俺爷仨都很高兴。你大伯为了留个美好的纪念,于是咬了咬牙,花了八毛钱拍了一张照片,为了照片更有纪念意义,让照相师傅写了一行字:61.3.12於济南趵突泉留影。这张照片后来也成了咱家在村里"炫耀"的资本。接下来的几天,你大伯又带俺爷俩去了大明湖、千佛山,但都没舍得再照相。俺爷俩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都是部队给安排的吃的住的。到了3月18日晚上,俺爷爷说家里村里好多事得去忙,想明天回家。3月19日一早,你大伯就送俺爷俩去车站坐车。俺爷仨是坐公交车去的车站,你大伯是军人,坐公交车不要钱,俺爷俩一个人花了伍分钱。到了车站,你大伯在军人窗口给俺爷俩买了票。回来的时候坐的车,又好又干净,路上车也没坏,到济宁的时候还不到十二点,我们下了车,在路边吃了一点从济南带回来的馒头,就急忙的朝家走了,到家的时候太阳还没落。俺爷俩回来后,社员们都打问外面的事情,问咱村里好还是外面好,俺爷爷给他们的回答是:只要肯出力干活,哪里都好。
作者简介: 李治国,汶上人,1977年6月出生,机械工程师,爱好文学,空闲时间喜欢写写小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