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际土地产能扩增和生态效益提升的途径与研究进展
曹晓风 孙 波 陈化榜 周俭民 宋显伟 刘小京 邓向东 李秀军 赵玉国 张佳宝 李家洋
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国际植物表观遗传组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究,鉴定出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关键因子,揭示了组蛋白甲基化动态调控、精氨酸甲基化和小分子 RNA 在控制基因组稳定性和植物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以及 The Plant Cell、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杂志编委,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CSPB 杰出成就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孙 波
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农业农村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骨干、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土壤退化机制与修复技术、土壤养分循环机制与生物学调控技术,从区域尺度到团聚体尺度揭示了气候、作物、施肥和土壤对养分转化生物网络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原理,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ISME Journal、Microbe 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80 余篇,获 2004 年度(第 6)和 2011 年度(第 4)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 1 项。
张佳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工程与技术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土壤物质迁移转化和水循环过程系统模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信息快速获取、中低产田治理与地力提升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及其相关平台建设工作。针对我国 13 亿亩中低产田土壤障碍因子多、地力水平低两大难题,创建了新一代中低产田治理的理论-核心技术-支撑设备-研发平台体系。发表学术论文 445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65 篇),出版专著 6 部;获国家授权专利 35 件、软件著作权 17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项;以及周光召农业科学家奖、中国土壤学会奖等多项个人荣誉。
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德国科学院、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国际欧亚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院士或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和影响重要农艺性状的主要代谢途径;致力于水稻与橡胶草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稳产、高效安全新品种。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Cell Research 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陈嘉庚科学奖和未来科学大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