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地质量要素与生产力”虚拟专刊征稿(特邀编辑:张文菊研究员等)

 昵称37581541 2022-07-18 发布于江苏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耕地数量稳定和质量提升,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关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多批长期定位监测和科学试验,这些长期监测不仅系统地回答了不同区域土壤肥料效应及其合理配比问题,也为研究农艺管理或全球变化对耕地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具有短期试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总结典型区域耕地质量要素的演变特征、驱动因素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尺度系统揭示耕地质量的演变规律,不仅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土壤和农业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施肥管理等生产过程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响应过程,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双碳”目标下,协调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功能的平衡发展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为此,《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组织“耕地质量要素与生产力”虚拟专刊,集中报道典型区域耕地质量要素与生产力演变、土壤固碳、矿质元素循环、土壤生物与生态、耕地质量与土壤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国家耕地质量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征稿主要范围

1耕地地力要素演变规律及其机制

2)土壤生物与养分循环

3)土壤改良与产能提升

4)耕地质量与土壤健康评价

二、收稿周期

投稿时间:2022/07/15~2023/07/30

同行评审截止时间:2023/10/31

三、特邀编辑团队


1.张文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

图片

联系方式:zhangwenju01@caas.cn;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女,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土壤培肥与改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国家土壤质量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土壤有机质演变与驱动机制、土壤固碳与养分互作、土壤肥力健康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第二版)等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等省部级奖励4

2.徐明岗  山西农业大学环境学院 研究员

图片

联系方式:

xuminggang@sxau.edu.cn山西太原市龙城大街81号,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山西农业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土壤培肥与改良方面的研究,包括土壤养分运移和转化、土壤与离子间互作等方面。主持完成国家支撑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农田土壤培肥》、《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等专著5部。获国内成果奖5项、国际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3.曾希柏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图片

联系方式:zengxibai@caas.cn;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中低产田改良、重金属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或课题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低产田改良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土壤健康——从理念到实践》等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

4.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图片

联系方式yzhou@mail.ccnu.edu.cn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现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华中师范大学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专家组成员,自然资源部中部四省(湘鄂皖赣)耕地资源调查评价专家组组长等,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和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培养研究生200余名,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

5.张淑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

图片

联系方式:zhangshuxiang@caas.cn;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女,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肥力的演变特征、土壤磷素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性项目、国家成果转化基金、农业部948项目、天津重大公关项目、中日合作项目等18项。获得奖励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农业部神农奖、天津市科技进步6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

6.杨学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员

图片

联系方式xueyunyang@nwsuaf.edu.cn;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任科技部野外台站国家黄土土壤肥力与效益监测站及农业农村部杨凌黄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站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土壤质量演化监测、养分循环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oil & Tillage Research》发表论文100多篇,参编专著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六完成人)

7.黄绍敏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图片

联系方式Hsm503@126.com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女,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任科技部野外台站“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及农业农村部“国家土壤质量新乡观测实验站”站长。长期致力于土壤培肥、耕地质量评价和作物科学施肥等方面的研究、推广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8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2篇,主编《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等著作8部,获授权专利7项、软著6项。荣获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以及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

8.李禄军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图片

联系方式lilujun@iga.ac.cn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1原始创新项目以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任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土壤肥力与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及其稳定性、黑土质量退化阻控与健康培育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开展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周转和固定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研究。担任《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atena》、《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副主编,《土壤与作物》、《生态学杂志》、《生态环境学报》和《Ecological Indicators》编委

图片

图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主要刊登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养分、水分资源高效利用,植物-土壤互作过程与调控,新型肥料研制与高效施用,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田养分管理、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以及与植物营养领域交叉的原创性研究。被CSPD、CNKI、CSCD、Scopus、CA、CABI、JST等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等,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近年来,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在农业基础科学期刊和农艺类期刊中均稳居前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