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一生只留下六首诗,其中这一首让他名垂千古

 acerbookstore 2021-04-28

王焕之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高适、王昌龄齐名,是我国古典诗词史上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可惜王之涣的诗作在历史的长河中损失惨重,现仅存六首,不过凭借其中一首《登鹳雀楼》,就足以让他名垂千古。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一首经典之作,更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主要通过描写北国风光的壮丽景象,借以表达王之涣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自然景色,可以说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前面一句写远景,写的是一轮落日向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直到视野里再也看不到落日的余晖。后面一句则是写近景,诗人目送着楼下的黄河之水奔腾咆哮而来,又滚滚而去,直到流向大海。

王之涣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极其朴素,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壮观、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把北国风光高度浓缩在了短短十个字中,使我们每次读到,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到胸襟为之一开的感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景写意,反映了王之涣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虽然只是一次平平无奇的登楼,诗人却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千古哲理。可见这两句诗是本诗的核心所在,它们把这首诗推引入了更高的境界,扩展了我们作为读者阅读时的视野。意韵深远,耐人寻味。

王之涣的这首诗,之所以能够让他名垂千古,还体现在这首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全篇对仗。绝句本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一气呵成,气势充沛,是很难写出来的。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综合来看,王之涣的这首诗,在登高望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凡胸襟抱负,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虽然篇幅很短,却字字珠玑,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努力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