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疾病, 一旦进入医院, 很大概率上医生会让我们去检查血常规。 血常规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如此受到医生的重视。血常规其实是临床比较基础的检测方法之一,里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通过对三种细胞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可以大致判断身体的疾病状态,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 如果三种血细胞同时出现下降的情况,需要考虑可能存在贫血(营养缺乏)、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像系统性红斑狼疮)。 如果出现单一的细胞升高,代表着不同的疾病状况一、白细胞异常
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急性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升高——有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增多——慢性感染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过敏,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寄生虫,如血吸虫、丝虫、蛔虫;某些皮肤病会出现轻中度升高,如湿疹、剥落性皮炎、银屑病;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原因,比如像艾滋病毒、疱疹病毒、肝炎病毒; 其次叶酸、维生素B12或铜的缺乏也会出现白细胞减少; 再者药物和环境毒素可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比如像抗生素、抗惊厥药、抗炎药、心血管药物、重金属超标(汞、砷等)。 二、红细胞减少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导致的贫血、铁元素缺乏导致贫血、慢性疾病导致的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当红细胞平均体积大于90,可能存在维生素B12和叶酸的缺乏,需要针对性的调整。 如果是维生素B12缺乏,可以每天口服2000ug维生素B12; 如果是叶酸缺乏,可以每天口服5mg叶酸。 而针对铁缺乏需要检测血清铁蛋白,对于铁的补充要注意,存在急性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不建议过多补充,因为铁可能会促进病毒和细菌的复制。 三、血小板 血小板升高。可出现在恶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缺铁性贫血、感染或者慢性炎症引发的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降低。如果没有急性症状表现,一般属于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多见于肝硬化、药物反应等,而孕期女性同样也会出现一些非病理性轻度的血小板减少。 总结血常规作为辅助性检测方法之一,对贫血、白血病、感染、营养元素(维生素B12、叶酸、铁)的缺乏具有重要的筛查作用。 但是同样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在一些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白细胞也可能会出现正常状态; 而严重的铁缺乏,同样可能存在红细胞是正常的情况。因此需要结合其他的一些检测指标综合判断。 |
|
来自: 昵称48503472 > 《看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