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合成】李闯创课题组JACS:(-)-Vinigrol的不对称全合成

 化解Chem 2021-04-28



简介

李闯创,南科大化学系教授,现任化学系副主任。李闯创博士师从国内有机合成大牛杨震教授,在世界合成新星Phil S. Baran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开展独立研究后,在全合成领域做出了大量杰出的工作。
今天介绍李闯创教授通过Type II [5+2]方法简洁地不对称合成(-)-Vinigrol。从3-甲基丁醛开始,经过15步线性步骤,完成(-)-Vinigrol的不对称全合成。
该成果发表在JACSJ. Am. Chem. Soc.2019, 141, 15773)。

(-)-Vinigrol的结构上看,该化合物有三个稠合的环,并且有类似紫杉醇结构的双环[5.3.1]十一烷结构,另一方面看,该分子有1,5-butanodecahydronaphthalene母核结构,该结构具有刚性,并且包含一个八元碳环。同时,该分子还有八个连续的手性中心,这对合成的设计要求非常高。

逆合成分析

自合成大师E J Corey提出逆合成分析理论,将其应用与有机合成后,全合成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目标分子的逆合成分析。
李闯创分析后,认为目标化合物(-)-Vinigrol 1可以通过1,5-butanodecahydronaphthalene母核结构的三环化合物(-)-Vinigrol 2转化而来,化合物3经过缩环反应即可转化为化合物2。随后,作者设计化合物4,该分子经过一个分子内的Type II [5+2]关环反应,即可得到分子3。由氯化合7和溴化物6转化得到的分子5,再经过一个Achmatowicz反应制备中间体4。

片段3的合成

化合物7经LiHMDS处理后,与2-氯乙酰氯在四氢呋喃中反应,随后再经过DIBAL还原,得到呋喃9(20 g级别,收率40%)。溴化物6则是通过有机催化3-甲基-1-丁醛对应选择性α-羟甲基化,再经历Wittig烯烃化大量制备。溴代物6制备成Grignard试剂后,与氯代物9进行反应,在30 g级别以94%收率得到关键中间体10。使用正丁基锂处理化合物10后,通入甲醛气体(危险,操作需小心),得到羟亚甲基化物5。通过Vo(acac)2与TBHP氧化5进行重排反应,在10 g级别以92%收率得到化合物4,此化合物即为type II [5+2]反应的前体。随后,作者使用三氟乙基保护羟基,再在苯甲腈溶液中,使用氢化奎尼丁催化,以🉑️级规模制备得到关键片段3。

(-)-Vinigrol 1的合成

获得关键化合物3后,作者尝试Wolff重排制备化合物11,但是没有成果。随后,使用Wikinson催化剂尝试化学选择性氢化化合物3中C9-C18烯烃,同时一锅法再经过立体选择性硼氢化-氧化烯酮,结果以71%收率在克级制备得到二醇12。接着使用IBX氧化生成部分副产物14(30%),部分单酮化合物(30%),以及意外中的环合产物15(10%),该反应还有部分未确认的副产物,作者期望的化合物13并没有分离得到。化合物15使用SmI2处理后,获得氯化合物2(收率85%)。酮2经过LiHDMS和Mander试剂处理后,再用PhSeBr进行苯硒化-自发消除,获得烯酮酯16。经过单晶结构确证的16,使用DIBAL还原,得到了所需化合物18(63%)为主的产物,随后再经过单线态氧-烯反应,完成了(−)-vinigrol (1) 的全合成。

化合物13至15的可能机理

作者对化合物13生成15的机理进行了预测。
在80℃条件下,DMSO中IBX的存在下,由12产生的二酮13,接着C4a 自发氧化为羟基二酮14。C4a-羟基进攻少阻碍的羰基生成14a, 接着发生重排,生成不稳定的14b。随后又发生自发的脱羰基化,得到14c,该化合物经历酮-烯醇异构化,立体选择性地生成期望化合物15。

评述

李闯创通过巧妙合理的设计,仅需14(或15)步反应,即完成了(-)-Vinigrol 1的全合成。合成过程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作者通过合理的反应设计,以及不断的条件探索,最终顺利完成了转化。对于反应中特殊的变化(化合物1315),作者也提出了合理的机理解释,并完成了条件优化。
作者将Type II [5+2]反应应用于该化合物的制备中,使得整个合成路线变得简洁高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