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 王时敏《仙山楼阁图》高清赏析

 hwzhuwei 2021-04-28

清季一整代以“四王吴恽”的正统绘画风靡山水画画坛。他们共同继承与发扬了传统文人画精髓,在笔墨的经营与整合中,开拓了新的境界,为清初绘画艺术成就的重要代表。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云:“(娄东,虞山)两宗设教宇内,法嗣蕃衍,至今不变宗风。”四王之首则是王时敏。今天介绍的艺术品就是“四王”之首——王时敏的山水名画《仙山楼阁》。

艺术品简介

王时敏作 ,纸本墨笔,纵133cm,横63.3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王时敏为友人陈静孚之母七十寿辰而作。画面上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流泉曲绕,长松挺立。山谷中点缀着茅亭草舍,环境清幽。在构图和笔墨方面都具备典型的中国画特征。首先,构图方面采用全景式构图,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景物,近景双松清晰挺拔,远景高山连绵巍峨,所画内容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十分契合祝寿的主题。其次,在笔墨表现方面,继承董巨(董源、巨然)、元人的笔墨传统,尤其是黄公望的画法,以仿古见长,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款识:“乙巳冬日,写仙山楼阁图,为静孚道兄尊堂方太夫人七秩寿。王时敏。”

佳作赏析

01

虚实巧妙结合,突显苍茫意境

《仙山楼阁》局部

远景山石布局繁密,林木茂盛葱郁,丘壑之上点苔细密,着为紧实。在用笔方面,干笔飞白处为虚,王时敏以线条的“松”“涩”来表现出“毛”的感觉,用笔求“毛”从而就会有“飞白”,例如山峰侧面的长短披麻皴笔法轻松,运用“飞白”来体现山峦的虚,以焦墨皴擦的细密点苔为实,每座山顶都以一虚一实的节奏,共同表现出山峦的苍茫。

《仙山楼阁》局部

树干笔法较“毛”,反之树叶笔法较“实”,这一虚一实相得益彰,把林木的苍厚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近景的焦墨点苔细密浓厚与远景横向的淡墨点苔也形成了一种虚实对比,山石、点苔、林木之间虚实对比使整幅画面有了苍茫的感觉。

02

运用三远法,体现山川的雄浑

《仙山楼阁》局部

《仙山楼阁图》远眺为层叠的峰峦山岭和覆顶的林树,中观是高山流出的溪水低汇成河,山林环抱中间隐约可见几座楼阁,压轴近景为两株巨松,层次分明,布局得当。此幅画作中以重峦叠嶂的山岭、繁密茂盛的林木和时隐时现的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探索,几经曲折才能在山坳的深处窥见几处楼阁,由此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03

作品虽未着色,却给人绿意盎然之感

《仙山楼阁》局部

《仙山楼阁图》的笔墨以黄公望为宗,点苔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并用,笔法规整有序。王时敏在这幅作品中以淡墨来勾山石巨松以及山间茅舍的轮廓结构,以浅降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刚毅挺拔的巨松。这两株松树的针叶前尖后钝有力度,在淡墨的针叶之上再叠加重一层的墨色,层层加深,层次井然,使这两株巨松显得苍劲浑厚,给人以长青不老、郁郁葱葱的感觉。

王时敏晚年以心境造物境

汲古开新

《仙山楼阁》局部

王时敏画学宋元,法本黄公望,从传世作品来看他的笔性确也是黄公望的法嗣蕃衍,系无旁出。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

虽然王时敏仿的是黄公望,但归结底仍还是一眼能区别他的风貌。论者称其“浑厚之中仍绕逋峭,苍莽之中转见娟妍,线细而气益宏,填塞而境愈廓。”

《仙山楼阁》局部

宋人的山水无不具有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或是北方或是南方。然而在王时敏的山水里没有地理学特征可言,但其丘壑的经营却具风水学的特征。丘壑的闭合起伏,源头的断续隐现,山峰的奇侧照应都宾主有序,层次井然。清秀山水布立树石由物境转为心境,发扬中正平和之美,当从王时敏始。

清 王时敏 晚年之作 南山图轴

画家简介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

清 王时敏 烟浮远岫图轴

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纵观整幅画,峰峦重叠,树木葱郁,细泉长流,劲松挺立,山谷隐约有几间草舍。近景的两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带有长青不老的美好寓意,直入创作主题。笔法精绝老到,为王氏晚年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