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学论文写作技巧(一):史学论文的类型及文体

 红色亚细亚 2021-04-28

史学论文写作技巧(一):史学论文的类型及文体

史学论文的表现形式并非只是一个面孔、一种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从文体上区分,广义地说,史学论文可分专题论文、札记、考证、评论(综述)、传纪、随笔等。

专题论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最能反映一个人德、识、才、学的,最能锻炼我们研究能力、写作能力的就是这一种。从字数上要求,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乃至几万字、十几万字,通常在5000-1000字之间,各大历史刊物及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史学论文基本上属于专题研究论文。专题研究论文,根据论文的内容和用途,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基础性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研究论文

所谓基础性研究论文,是指以解决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任务的论文,这种论文多是对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讨。比如,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东方专制主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历史上的爱国主义问题、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如何认识和引进现代科学方法问题等等,这种类型论文的特点是:自由度大,涉及面宽,影响大,探索性强,研究周期也较长,难度较大,但一旦取得成功,则影响广泛。撰写基础性研究论文,主要使用宏观方法。

所谓应用性研究论文,是指以解决历史学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方法为任务的论文,这种论文多是以局部问题、具体问题为研究内容,如历史中的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社会方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助于揭示历史的规律和本质,但论文本身不是直接探讨历史规律和本质问题。比如,关于某一个历史遗址的社会性质和断代问题,关于夏都阳城的遗址问题,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问题,关于中外文化交流、倭寇、外国传教士、天朝田亩制度、皖南事变等问题,这种类型的论文特点是:问题具体明确,定向性强,成功把握较大,但影响范围有限,难以取得惊人成就,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札记,也称,这种形式很灵活,最初是指校勘、考证性文字。宋人谓之考,如魏了翁有《古今考》;或称考异,如朱熹有《韩文考异》,清乾嘉诸儒,翻刻古书,一字之异,胪列诸本,考其原委得失,往往著成《札记》附于本书之后,也有题勘误考异等名称的。以札记作为书名始于清阎若璩之《潜邱札记》。

札记,后来也指把读书心得、体会或闻见所得随时记录下来,累积成篇之称,最著名的札记就是清赵翼的《廾二史札记》,现代有吴晗的《读史札记》。札记由于是记读书心得,只要有一得之见,都可随手记下。这种文体比较灵活,札记短者只有数十字,如《廾二史札记》:

守节绝域条:元史,月里麻思使宋,被囚于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而死。石天麟使于海都,亦被留二十八年乃归。俱见各本传。(43个字)

这就是一条札记,是作者在读元史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情况,随手记下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作者不是单纯地摘抄,单纯地摘抄材料还是孤立的,作者把同类材料加以概括抄在一起,就有联系了。作者冠以守节绝域的题目,这就更进一步,反映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考证。这也是应用型史学论文的文体之一,即是用考证的方法写出来的论文,即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辩别其真伪,提示其真像的文章。

考证的对象多种多样,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籍贯、行年,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某项制度的行废,某个历史问题的真相,都可作为考证的对象,凡是纠正历史上的错误成说,澄清某个问题的历史迷雾,都是考证性论文。

考证的文章篇幅可大可小,小者几百字,如上述《贡荔枝小考》则主要考证贡荔枝始于汉代,而不时唐代,荔枝不仅来自广东,也来自四川、福建,又考出除了贡鲜荔外,还有贡荔枝制品等。大者有几万字,十几万字,如顾诚的《李岩考》(《历史研究》19 年第    期)、《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99年第一期)均一二万字。著名史学家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则有八万字,此书是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这部著作全文不过八万字,但它奠定了陈垣先生作为国际学者的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陈智超语)

考证性文章主要是凭材料说话,这就需要平时多读书(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扩大知识面,其次要学习一些考证的方法,要善于找出疑点,根据线索去挖掘材料。考证的方法以后专门介绍。

由于考证性文章长短不拘,故短者可作一条谈史札记,稍长的可作一篇论文发表,再长的可作一专著出版。

评论(述评、综述)。评论有多种,有对一篇史学论文的评论,有对一本史学著作的评论,也有对某个问题或某个方面(断代、专题)的研究状况的评论,如《中国史研究动态》每期都有大量评论,都有对上一年度中国历史学界对某一方面问题研究状况的评论,如2001年明史研究述评2001年史学史研究述评,(经济史、先秦史……思想史、……20年徽学研究述评等专题研究述评。

述评对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它起到了一个缩微胶片的作用,能让同行研究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以便确定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更可避免重复劳动,所以每一位研究者都不能不看述评。

述评的撰写要求:作者要对所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能有任何遗漏。要能够指出所评对象的优点、特点、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发展的建议。因此,对作者的要求很高,非专家不行。

述评写作训练要选那些范围比较小、时间跨度短的专题研究述评,例如《十年来徽商研究述评》、《十年来陈独秀研究述评》、《二十年来皖南事变研究述评》等等。

传记。我国历史上具有写作人物传记的悠久传统,生逢西汉鼎盛时期的杰出史学家司马迁是当之无愧的写作人物传记的开山祖。他撰写的《史记》中的本记列传,篇篇皆为人物传记,并且把每个人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从此以后,历代官方或私人修纂的纪传体史书,无不仿效《史记》的体裁,把本纪列传作为主要内容。进入近代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传记写作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列传的现代传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人物传记的写作状况又有的新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一年能出版几百种人物传记。至于人物传记的论文则更多。

随笔。这种文体是五四运动以来颇为流行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不拘形式,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每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者都可以采用随笔这种文体。我这里主要说的是史学随笔。

史学随笔是史学工作者以自己的睿智观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点评社会的兴衰得失,扶正被歪曲的历史人物。随笔的篇幅都不长,但却以轻松的笔墨传播着严谨的学识,表达了对时代、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人们富有启迪意义。近年来,活跃于史坛的史学家们在研究专题之余,也注意写一些随笔类的短文,他们以强烈的参与意识,严谨的治学作风,或对现实问题作出历史的思考,或表达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种种看法。这些文章拈重若轻,娓娓道来,细细评述,贴近现实生活,耐人寻味。尤其在今天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短小精悍的史学随笔更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史学随笔与其他随笔不同,一定要与历史有关,更要注意严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