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128篇:【教研有味】之从杨文炎老师写教学设计谈起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128篇:【教研有味】之从杨文炎老师写教学设计谈起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不是教研论文写作培训班。培训班会详细讲解教研论文的框架结构、写作方法与技巧等,我本人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一线教师论文写作的模式与方法,也在中山市各个学段的学校做讲座。奇怪的是,我从未面向我们的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成员进行过论文写作的讲座,原因很简单:去其他学校做讲座,那就要力求在短时间内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并传授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方法,让老师们能够迅速上手,尝试写作。但我们的写作团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民间组织”,我是不希望用讲座的形式使成员会写论文的。我的理念是:在研究中学会写作,在模仿中学会写作,在研磨中学会写作。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自主学习。

本着这样的理念,我在布置第二次写作文体时特意强调:教学设计容易写,是因为它有相对容易的框架结构;教学设计不容易写,是因为它不同于教案,不仅要讲究设计的新颖性,还要讲究设计的学理性。说白了就是,既要写清楚自己是如何设计的,也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那么,写教学设计之前,一定要去研读发表在本学科专业期刊上的教学设计,研究其具体的框架结构以及具体内容,然后模仿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尝试针对自己学科的某一个点、教材的某一章节内容进行设计。

不过昨天下午,我下载了已经提交的十几篇教学设计的论文,一一阅读之后,遗憾地发现,不少成员忽视了写作前的“研究阶段”,没有去潜心研究别人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板块及结构,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去写,这样的“想当然”的心态与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按照这样的想法写出来的教学设计,要么是框架结构不正确,要么是行文格式有问题,还有的文章,框架结构没问题,但在写“设计意图”时只是简单阐述自己这样设计的想法,而没有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原理的内部解释自己这样设计的学理性。一句话,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事先没有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案例。

回想一下本次写作的要求与指导,我本人可能也有问题,因为没有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与模板供大家参考学习。但论文写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最好的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这里就要引入杨文炎老师的案例了。杨老师以前也没有写作这种文体的论文,猛然接到这样的写作任务,相信内心一定是焦虑慌乱的。就在前两天,她上传了自己的第35篇随笔,我打开一看,很欣喜,可以说这就是我最理想的写作效果。她从中国知网上下载了10篇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并比较了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于是很快从理论层面上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领:“从内容上看,教案着重要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和依据不作统一的要求。而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说明整节课以及逐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除此以外,还可以加上针对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一句话,教学设计的要领是什么?就是自己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意图与反思,这也是教学设计不同于教案的地方。

接下来,她对10篇教学设计进行一一研读,还用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每一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经过这样的研究,她发现大部分教学设计都写到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各篇的结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增减,或表述方法有所不同。这个发现是很可贵的,这就明确了自己写作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到这一步,其实就可以动笔写作了。但她并未止步,她又阅读了另外两篇教学设计,一篇是《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另一篇是《基于ADDIE模型的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并且,她又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这两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及结构,于是进一步发现了教学设计的另一种写法: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一种理论、视角或者理念方面与教学相结合的英语学科教学设计,是从整体出发论述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而不是针对一堂课的课时教学设计。也就是说,这种教学设计是从某一个点切入或者借助某种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的,与某节课、某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不一样的。后来,我看到了谷信茹老师的论文,谷老师的文章与上述教学设计的思路吻合度非常高。

做了这些工作之后,杨老师开始从隐性阅读的角度切入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虽然“隐性阅读”的角度还值得进一步探究,但她已经可以通过自主阅读与学习,成功地学会了教学设计的写法。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论文写作的路径。我们教师经常说,知识不要传授,而要建构,那么关于论文写作的知识也需要建构,直接的传授并不是最佳的方式,这也是我在写作之前并未进行指导的原因。

当天,我就把杨老师的第35篇随笔转发到群里,希望大家都来借鉴参考一下这种写论文的思路与方法,我相信,认真阅读这篇随笔的成员并不多。因为只要花几分钟读一读,就能够发现教学设计的两种写作模式,也就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了。以后的论文写作,依然会遵循这样的“套路”:不刻意讲解某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与框架,而是要在自主阅读、总结与提炼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论文写作之路。也可以说,杨老师对10篇优秀教学设计进行总结提炼的过程,也是可贵的学习写作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有这样的过程和没有这样的过程,写出来的论文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我也发现也有很多成员是通过研读期刊上已发表的教学设计进行写作的,在研读中总结并模仿,然后尝试自己写作。这个过程相当于“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个月的论文写作任务,我希望成员们不要仅仅当作一项任务,临交作业时才匆匆完成,而是要当作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