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句话 8件事,特级教师余映潮教你做名师!

 四地闲夫 2020-10-20

都说苦练出真知

当老师自然需要一身功夫

而要成为名师

更是需要一番苦练

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终身导师余映潮

“苦做”了几十年

用他自己的话说:

“在无数个深夜里离开书桌时

我想的是还有明天......”

成为名师究竟需要经历怎样的修炼?

看完余老师送给大家的18句话

余映潮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终身导师,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创建了“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曾被张定远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已在各类语文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1600多篇,出版有《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等几十本专著。

8个“第一”明方向

关于奋斗的方向,教师要把握八个“第一”。

1.第一奋斗目标

课堂教学技艺精湛。优秀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集千辛万苦于一身的,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极为艰难的,练好课堂技艺要经受很多的磨炼,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教学技艺不精湛,则有害于课堂和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下面两个原则:理念站位要高,自己本领要强。

2.第一基本功

能够用多种手法研读教材。比如,对于下面这段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把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教师可以用朗读、分析层次、揣摩作用、欣赏手法、设计学生活动等不同的手法进行研读。

3.第一实践课题

高效课堂教学。好课的理念是这样的:充分有效利用课文,设计学生有效活动;关注语言教学和能力训练;着力于思路清晰和提问简洁,而不是满堂碎问;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训练形式丰富,课堂积累丰富,这两个“丰富”是我们教学实践中要达到的高度。

4.第一科研能力

提炼能力。任何人做事业都离不开“提炼”二字,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提炼规律、提炼精华帮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美点;提炼专项材料反过来帮我们发现规律,积累教学资料。

5.第一写作训练

学科教学论文。只教学不写作就会缺少高屋建瓴的能力,教师的成长要接受学科教学论文写作的磨炼。下面是我的教学论文写作“经验”研究:教师论文的写作,有非常多的着眼点,如观点论述、专题研究、教法探索、技法例谈、课文赏析、学法指导、作文辅导、创新研究、教学智慧、经验介绍、课例品评、说课文稿、教案设计、教学随笔、课中偶得、备考研究、听课评课、语文知识、辨析指正、教学反思……可以说,在教学之中专注于什么样的思考与探索,就可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6.第一学术历练

小专题研究。例如在《蒹葭》《错误》《读书三境界》《父亲的三句箴言》《蝉》《论求知》等内容中,我发现了“三的旋律”:三节、三段、三境界、三句话等等,经过细致的小专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思维和方法上得到启迪。

7.第一进修策略

拥有学科专业杂志。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学科专业杂志随时了解教学的前沿、教学的新气象。好的专业杂志开卷有益。做阅读卡片是不错的选择。这是最笨拙而又最科学、最辛苦而又最有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读书方法。

8.第一有借鉴高度的研究

名师研究。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记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记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读书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10个“妙法”助成长

自我提升的妙法有很多,我主要讲10个。

9.备课永远是广泛积累的绝佳机会

如《夸父逐日》一课备课时我读了十几万字的材料;《祝福》一课我查找了几百篇文章作为备课资料。这样的备课可以进行广泛的积累,大量地占有有效资源。

10.随时把自己的学习与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我曾经记录了大量关于“留有余味的结尾”的文章的分析。许多好的作品在结尾时并不将话说完,而是留下一个空白,以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末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言送行者如何,却让我们分明看见了一个长久伫望的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1.坚持三年对自己的课例进行“弱点分析”

老师们应该坚持教学反思八问:是不是没有积累训练?是不是没有精读训练?是不是碎问不断?是不是没有安排学生的静思默想的时间?是不是没有深入到课文任何一个片段或者任何一个品析的“点”?是不是教学中无切分、无示例、无小结、无讲析?是不是课外预读过分或思想教育表面化?我是不是表现不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语言素养、文学素养?

以上三点之外,还有七个“妙法”:

12.让专业杂志成为自己的枕边书

13.随手用“分类”的方法积累、积累资料

14.目录索引为你提供丰硕的参读资料

15.把每一次听课笔记都变成教学创意的PPT卡片

16.小小录音笔帮你苦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17.常常给自己的学生“开”一点“学习方法微型讲座”

18.每年进行一个微型的专题研究

不经一番彻骨寒

怎得梅花扑鼻香

如果没有劳累,就不会有成果

如果没有坚持,就不会有收获

余映潮老师的成长秘诀

离不开持之以恒地做这8件事——

1.不遗余力地完成本职工作

这种不遗余力,就是全身心投入,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是把小小的事情做得宏大起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闪亮起来,把平淡的事情做得辉煌起来,把单纯的事情做出立体的形态,让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透露出智慧的火花。

我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工作了近24年,不遗余力地工作了近24年。总是把劳累的倦容藏起来,让微笑带给别人以快乐。

我曾充满深情地这样小结过我的教研工作:最有特色的是我坚持多年的抓好五支教师科研队伍的教研工作形式;

最值得骄傲的是引领着教师们进行过长达16年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最欣慰的是我的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基层教师的命运;

最自豪的是我20多年独力支持,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开辟工作,在非常痛苦的披荆斩棘之中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找寻到自己的一条道路,这就是生存的智慧,这就是事业的智慧。

二十多年,近九千个激情燃烧的日子。我很幸福,在艰苦的劳作之中,我与青年语文教师们一起成长起来。

2.永不停止地积累

我是1979年才当上语文教师的,那时,我已经32岁了。“积累”是我提升、发展自己的首选。

我现在找得到的最早的读书笔记,就是从1979年开始的。我在偏僻乡村中学的破旧书桌上用蜡纸刻印出大量的读书卡片,然后用它们来进行摘抄。

为了时间,为了积累,为了学问,岂敢懈怠?直到现在,我仍对“积累”二字情有独钟。我的电脑里面,每天都会增加新的文字。每上一个新课,都有可能积攒10万字以上的资料。

3.坚持进行极为艰苦的写作

可以说,我的写作是一部传奇。每年公开发表50篇左右的大小文章,已经坚持了许多年,我发表的1500多篇文章的目录,如果打印出来,可以打印许多张白纸。

1993年以前的写作手稿,就有近两尺高;20多年来,我坚持着多个杂志社“专栏文章”的写作;从1993年起,我用8年时间的写作,创造了国内中语杂志第一次连载100篇文章的纪录;《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成为中语界第一部案例研究的著作;2002年,《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连载;2005年,我的专栏甚至进入了《光明日报》:《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课堂提问的创新设计》、《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一篇接着一篇出现;2014、2015、2016年,我承担着给三家中小学语文专业杂志撰写专栏的繁重任务;时间到了2016年的元月,我公开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了1500篇。

4.耐心地进行细节化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细节化的研究,是耗时的研究,是耗费精力的研究,它需要极好的耐性。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我不怕消耗,于是我能做出很多优化的细节化的内容。

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10年之中,到2012年12月底,我已经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写出了80篇论文。人们常常问我:你哪里有那么多的事做啊?

将生命、将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这就是我的付出。

5.自觉承受多种多样的痛苦磨练

我说过: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练。

我提出了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的8个方面的第一:

第一奋斗目标是“课堂教学技艺精湛”

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教材的味道”

第一阅读能力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第一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专业杂志”

第一要克服的难关是“千字论文写作关”

第一要历练的是“小专题研究”

第一有益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好习惯是“积累”

对于这些“第一”,我也已经为之进行过艰苦的奋斗。

我在一个讲稿中这样写道:

我用我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坚持数十年的资料性阅读,

无法计算的资料目录索引的积累;

几尺高的写作手稿,

一千多篇长短论文的发表;

十几部书稿的编纂,

几十个专题讲座的准备;

几乎没有休息过的节假日,

从来不请假的工作记录……

这一切都显示了我生命之力的坚韧。

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

仍然可以自豪地说,我用超常的付出,让自己在教学业务上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得比较优秀。

6.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要奋斗而没有指标要求,等于放松自己。任职期间,我历来的工作要求就是九个字:抓队伍,抓活动,抓成果。这里面,每处都有指标要求。对于自己的发展,我的指标要求也是硬性的。

下面是我退休时演讲稿的第10块内容,它就是指标:

我的畅想(2007年—2017年)

精细研读100篇课文并积累大量的助读资料。

研读与中学语文教师业务进修有关的论著100部。

阅读中学语文专业杂志1000本并积累有关专题的索引目录。

发表教学论文100篇以上(含教学设计)。

出版个人专著两到三本。

演示的课例在目前的基础上达到80个(起码讲到70篇课文)。

做100场学术报告。

…………

去年我设想要讲80个篇目的课,其实上半年结束时,我已经讲了240多篇课文的课;2010年4月,我写了《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00个》的长文;2012年元月,我写了《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50个》的长文;近20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各地展示自己的240多个公开课,何其难也,但我做到了,我向教学界中最难的事物挑战。

每个课的后面,都有含辛茹苦的故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定要有指标要求”,成为我教学研究工作中的动力。

7.迎接最难工作的挑战

我所迎接的最难的工作,就是人家的“点课”。我外出讲课一般有几点:第一,一般不讲一节课,要讲多节课;第二,根据人家的要求来讲课和设计讲座,这无疑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无疑让自己增长了不少的实力。

我的教学视野,基本上涉及了各种版本的小、初、高中的教材;有多少次,人家“点”我讲的课,因为地域的关系,只讲一次就可能永远不能再讲,我仍然毅然备课,欣然前往;我的教学足迹,留在了最繁华的城市,也留在了最偏僻的乡村。

有这样一个连续8年的故事:从2002年到2009年,我四次赴贵州铜仁地区讲学,一共讲了13个篇目的课和四个讲座。

2011 年10月22日,徐州师大邀请我讲授《老王》一课,江苏省几十位特级教师听了我的课。

2012年8月18日,人教社“与作家同行”活动在江西九江进行,他们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曹文轩亲临现场听课。

也曾有人称赞,这是余老师在挑战极限。

其实,我想,这些都不是“挑战极限”,对极限的挑战早就在我的准备工作中进行过了,就像我的《西边那间房》中所写的:这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里飞扬着神思。一行一行的字从键盘里流泻出来,铺洒到电脑的桌面上,在那里组合成美丽的乐章。

8.坚持原创,在黑暗中摸索

我的一切科研成果,都讲求原创,我的课堂教学的手法与技巧,都与原创有关:我的论文写作与讲座报告,决不用“引用”的手法来拉长篇幅与拉长时间;我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坚持求新,决不陈课滥讲;从小学到初中,每学期都有全新的课推出:《狼》的8个教案,早已为人们所知;《说“屏”》的4种设计,每一种都在课堂上实践过;《孔乙己》的教学,我有微型课、一节课、两节课的三种教学设计;几十个各种内容的讲座稿,绝少有不足两万字的。

大部分论文,基本上都是系列稿、基本上都是专栏作品:2016年,《中学语文教学》继续开设着我的专栏《微型讲座》;2016年,《语文教学通讯》B刊继续着我以“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为话题的专栏《名师讲坛》;2016年,《语文教学通讯》C刊(小学刊)继续着我的《问道》专栏;我的思考与写作费时之多,难以想象。每每有右手累得不能抬起的时候,就用左手转动我的鼠标。每每有眼睛非常倦怠的时候,就看看窗外绿树晃动的树梢。

我把走弯路的劳累留给自己,把走黑路的担忧留给自己,把无路可走的痛苦留给自己。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