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 | 听夏献平老师讲怎样做教学研究

 是耿老师呀 2021-09-01

图片

暑假,夏献平老师“我是生物学教师”为题,在广东省13个名师工作室集体教研活动中做了一次直播讲座。夏献平老师是生物学特级教师、深圳市南山区的生物教研员。同时,他也是线上生物教研内质网互动平台的发起人、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互动平台栏目的主持人。

在夏老师的这场讲座中,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感悟。从新教师摸石头过河到成熟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教育教学研究始终是生物学教师最好的伙伴。

1 如何入门生物学教学研究?

在论文写作初期,夏老师曾多次投稿但杳无音讯,这让他屡屡受挫。那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期刊是《生物学通报》。他在阅读期刊论文时做了大量的笔记,使自己的思考与期刊同步。慢慢地,他发现别人发表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几分相似,从中找到了自信。后来经人点拨,他发现问题还可能出在他的稿件是用白纸而非稿纸书写,这与杂志社的收稿原则不符。在接下来的1988-1992年,他的论文终于得到认可,五年间发表论文29篇。

学习,从模仿开始,生物学教学研究亦如是。论文写作不是让你从无到有去创造规则,而是首先学会遵守规则。《中学生物教学》编辑刘亮岐(公众号:胖编碎碎念)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格式:模仿刊发的样子,就真的可能被刊发哦》。这种模仿不仅局限于格式上,更体现在选题视角、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成都市温江区教研员杜娟老师在研修会中曾展示了自己研读文献的经历,她将期刊拆解再归类存放,同时批注了自己的理解、感想和心得,从而创造了“一投即中”的奇迹。深度阅读期刊论文,就是走进生物学教学研究的第一步。

2 教学研究的课题从何而来?

教学研究的课题从何而来?用夏老师的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生活多宽广,生物学多宽广”。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级的压力下,很多老师都有论文写作的冲动,但创作路上最大拦路虎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课题。教育即生活,教学研究也来自于对教学生活的研究。夏老师从高中开始就保留了写日记的习惯。他认为,写日记是一个充实自己和学习他人的机会,还能借此调适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他说,每节课后都有写作的冲动,形成写感悟和反思的习惯会很有帮助。

夏老师前十年的论文课题几乎都来自学生的提问。以《对新编〈新华字典〉的质疑》一文为例,这篇论文就来自于一个学生的提问。学生认为夏老师对“细菌”的“菌”读音有误,应为一声,而不是四声。在翻阅《新华字典》查证的过程中,夏老师发现字典对“菌”的解释存在科学性问题,如“低等植物”、“不含叶绿体”、“营寄生生活”等描述是偏离生物学事实的。以此为出发点,夏老师用生物学的视角重新通读字典,找到了五十余处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书写成文之后,发表在生物学教学》20007月刊,其观点被《新华字典》采纳修订。

作为生物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回答学生的各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经历没有转化为研究成果呢?学生的一个小小的提问如何能引发雪崩式反应呢?荀子说,好一则博。以一个小问题为中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旁搜广引中拓展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厚度,论文课题自然而然就丰富起来了。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科学思维,通过科学探究,最终获得具有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所谓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不只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3 教学研究的驱动力是什么?

教学研究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历程,也是一个耗费ATP和损伤脑细胞的过程。做了不会有短期的收益,不做也不会有任何损失。那么,为什么还要做教学研究呢?夏老师提到,他是在取消生物学高考的时候开始研究高考的。林祖荣老师在分享教学经历时也曾提到,取消高考的那段时间是他专业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可见,驱动教学研究的不是任何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对生物学教学纯然的热爱。

即使高考不考生物,依然当作100分去教,这是永不褪色的时代精神。中学生物学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学科,从取消高考到恢复高考,从30分、60分、90分到100分,从理科必考到一度热门的选考,再到连生物科学专业都不要求选考生物的当头棒喝。生物学科有可能再次被边缘化,在否定与忽视中成长起来的生物学教师面临新的挑战,生物学教学研究将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