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辽兹,法国浪漫主义。他以长笛和吉他为主乐器。可以说是以为非主流作曲家。 《幻想交响曲》是第一部极为重要的标题音乐。(古典音乐是功能性,比较抽象)有主题,明确的指向性。音乐开始具象化。是法国浪漫主义先河的大作。是一步极为徇烂甚至浮夸地步的交响曲,主要表现在它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配器上。 五个乐章,五个故事。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 第一乐章 "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 第二乐章 "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中,发现了他的恋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 第三乐章 "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 第四乐章 "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 "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 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回旋主题与管乐器的"末日经"同时演奏以构成。随后是不安的弓木敲奏声,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后以狂乱的形态结束全曲。
钢琴艺术的二元对立:“钢琴之王”李斯特与“钢琴诗人”肖邦 钢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人。钢琴艺术的分水岭。他之前的巅峰是贝多芬。李斯特是贝多芬弟子之一车尔尼的弟子。是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传承。 钢琴界的帕格尼尼。改编了很多帕格尼尼作品,如《钟》。李斯特写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挖掘钢琴的演奏技巧。(钢琴界的帕格尼尼) 第一个倡导背谱演奏的人。 全能型音乐家: 创作全新的音乐体裁——交响诗。有着明确的主题。迎合当时社会大众的需求。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音乐。 改编大量作品——将大部头的交响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方便练习。将自己的钢琴曲(如《匈牙利狂想曲》)改编成交响诗。 改编艺术歌曲——对钢琴练习歌唱性(钢琴不像弦乐一样具有歌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