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评乐道]伟大钢琴家及钢琴音乐漫谈——“偶像”波戈莱利奇

 NLMU 2019-07-25

当代有盛名的钢琴家之中,波戈莱利奇无疑是最有个性最值得一书的人物之一。

他充满争议,一夜成名后弹到现在,很多人说他不过剑走偏锋,哗众取宠而已。不过,或许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其实心里是暗暗佩服他的也说不定。

有一些钢琴家时常被世人称之为惊世骇俗,如齐弗拉,弗朗索瓦,波戈莱利奇之类,仿佛一开口便像外星人一样。其实这些人不过是人云亦云,根本未用心去了解他们,只是下意识地将这些充满个性的钢琴家放大了,不明白他们只是拥有自己的艺术逻辑而已。

波戈莱利奇的唱片很有趣,但我觉得他这个人更有趣,他发表过很多很有个性的谈论,当然,反对他的人会说这家伙不过满嘴跑火车而已,例如——

他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是李小龙。

他认为海顿的才华不逊于莫扎特,论艺术境界还要高出。

他因阿格里奇而成名,但私下他认为“阿姐”的演奏可不咋地,当然比不上他自己。

他老婆不是职业钢琴家,但却是个真正的大行家,他高超的技巧便得自他老婆。他认为他老婆才是真正传承了李斯特一脉的演奏正统。

他去日本演奏了一次后就不愿再去,因为那里的卡哇伊美眉在他演奏时只会在台下尖叫“哇!好帅!!我爱你!!!”,然后就晕倒,导致台下观众越来越少……当然,最后两句是我杜撰的……这哥们有这么帅吗?——老猫,你过来说说,顺便表达一下花痴的心情。:)

波戈莱利奇一直不屑前苏联时期尤其是50年代以降的俄国学派。他勉强承认里赫特与吉列尔斯之辈确有高出同辈的才华,但这一派的整体演奏方式却毫无意义,因为丧失了应有的优秀传承。——波戈是前南斯拉夫人,可以说处于铁幕的尴尬边缘,常常是两边不讨好,这也是他参加肖邦大赛时为什么被打压的原因。据他自己说,参加80肖邦大赛前夕,苏联官方早已和他打过招呼,要他这个冉冉升起的南斯拉夫夺目新星不要参加当届大赛,因为要确保苏联钢琴家夺冠。波戈谢绝了。执意参赛的他,当然没什么好果子吃,第一轮就被猫腻了,他本已晋级,但公布晋级名单时他的名字却恰巧地“被遗漏”了,幸好一个加拿大评委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疏漏,才又重新把他的名字写上;而之后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关键时刻他又被联手刷下去了,结果新加入的评委阿格里奇大怒,认为这家伙技巧出众,琴风更是独特(NND,还帅……哼!),怎么反被那些庸庸碌碌之徒压下去了,真是叔可忍姐不可忍!便愤而离席拂袖而去。波戈当然便因此轰动性的新闻一夜成名,反而突破了厚厚铁幕的封锁,成为极受欢迎的国际级钢琴家。

且不去探究他是否出于相当的私怨而刻意贬低冷战时期的俄国学派,但他的观点我认为有相当的道理,他当时属于体制内的人,但又是边缘人,所以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转之余又有作为旁观者对其利弊的清醒认知。——琴坛一直有个观点,冷战时期,俄国钢琴学派出来的钢琴家,通常都有非常过硬的键盘技巧,弹起什么李斯特拉赫来像砍瓜切菜般轻松,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只是些“体育竞技家”,比赛可以,弹“音乐”却像白开水,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波戈很了解其中的原因:当时苏联钢琴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力求尽可能快速地学会一部作品,大部分老师们会要求你一两个星期甚至几天便啃掉一部作品,并且当众弹奏。如此紧迫的时间下,克服作品中主要的技术问题成为了最首要之事,音乐?谁还来得及要音乐!——写到此处,联想起今日的朗朗,总大言不惭的号称他手头掌握了50套协奏曲,群众也被他们唬弄得一愣一愣的,嘿嘿,其实会弹50首协奏曲有什么稀奇?人家俄国学派的钢琴家一周就学一部协奏曲,一年下来就50套了,只是会弹又有什么了不起?你只是会弹50套“音符”,而非50套“音乐”!况且50首?从巴赫算到巴托克,从巴洛克算到后浪漫主义,常见的热门协奏曲曲目大概很难超过30首。如果谁可以把这纵横几百年各式各样风格的30首都弹好,靠!那他的演奏成就一定可以超越李斯特,不过就是这样,还有20首不知要到哪里去找哩!:)

波戈莱利奇对这种只是培养技能高超快速大力的“演奏机器”的教学方式深恶痛绝。把一大堆毫无心灵感受的音符弹出来,对音乐本身的探寻而言,就是最大的羞辱。他认为冷战时期的俄国学派把始自李斯特的优秀传统丢掉了,而他自己,是从他妻子手中重新拾回这种传承。当红30年来,他不为风潮所动,唱片只出了寥寥十张出头,坚持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总是潜心用多年的时间去研析一部作品,且不论演奏的好坏,他此种态度是符合艺术的精义的。我听说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而那些两周便练出一部作品,在一部杰出作品上花了最少时间的钢琴家,可能是浪费了最多财富的人。

波戈莱利奇出身于很好的家世,这显然令其培养了充分的艺术自觉,他博学多闻,在艺术上求知欲很强,是个很有观点很有个性亦不肯妥协其看法的艺术家。——或许太有自信了一点。:)在对待艺术的“求道”精神上,我很欣赏他的高傲,不过,有一些根本性的艺术问题上,我则不是很认同。例如他认为艺术的一切都是可控制可操纵的,所有优秀的东西,所有值得他回溯追思的东西都可以传承,复制,再现出来。出于对苏式教育方式的反击他自己可以用数年时间去打造一部作品……可是,我必须说,对一套音符可演奏出来的时间而言,两周已经够长了;但对一部意蕴难尽的音乐而言,区区几年又太短了。波戈莱利奇用很长的时间去“定型”一部作品之后,便认为它不再产生变化了,以后的过程只是一个精确复刻的过程。他的一些学生清楚地说明了他这一套艺术哲学:介入一部作品,深思熟虑这部作品,然后每次从技术上严酷地控制这种“深思熟虑”的再现。他和他的妻子一样,要求自己这样做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做,控制,强烈的控制,操纵,最精确的操纵。——我忍不住笑着说一句:他的妻子是个多么有控制欲的可怕女人啊!

但艺术之永恒,正因其是历久常新的。时间不同,心境不同,每次看它的感受就不同。艺术是“人”产生的,而人不是一种完美的东西,会受境遇的各种变化而变化,而艺术随着变化的人而变化。波戈一直执信他妻子给他的技巧是完美无缺的,是一套无可挑剔的键盘演奏系统,那他自己的左手为什么会有一天突然出现问题却找不到答案?系统可能是完美的,但你不是完美的呀!莫扎特在海布勒处,明快天真,而在尤金娜的手底,却忧郁寂寥,但依然都是莫扎特。艺术和女人一样,充满变幻无穷的线条,它们的美与诱惑,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当然,艺术要永恒些。:)

人是社会动物,而社会动物总是要求保守与庸常的秩序,而艺术伟大的价值在于,让我们适当地抗衡人类的僵化世界,跳出众生的泥沼;它是生命之光,梦的翅膀,永远不应该戴上枷锁。波戈莱利奇最大的问题是,他试图消除每次面对艺术时不同的直觉。他偏执地认为艺术可以绝对地传承,但普遍的艺术氛围或许可以传承,最有创造性的那一层,却是无法传承的——你什么时候见到了第二个一模一样的贝多芬莎士比亚或凡高?没有。李白,雨果,莫扎特,只有一个。顶峰上的明珠,只能盛放一次。他一直反对苏联琴坛对艺术的轻率,肤浅,与模板式的教化,但危险的是,他仿佛又回到了同样的地方,同一条道路。

当代琴坛的演奏,很多人都陷于一种刻意求慢的做作风格中,见叶不见林是最大的毛病,有人说波戈莱利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波戈莱利奇确实也有这种毛病,不过与别人区别的是,他有自我的逻辑,是个很有个主张的人,他并没有效仿他人,只是在一个瓶颈中重复自己。而当今很多效仿他的“慢”的钢琴家,却不知在重复谁,他们连“自我”都还没有。目前的琴坛,个性独特,拥有自己的成熟观点与品味,能直追前贤的钢琴家不多,乌戈尔斯基算一个——不知波戈莱利奇能否突破瓶颈,脱蛹化蝶,进入另一个更出色的境界?

我所听过的,波戈莱利奇的录音当中,巴赫与斯卡拉蒂是我最欣赏的,清秀别致,没有他那种常见的冗长毛病,这可以给艺术家一个有意义的启示,偶尔脱离自我布下的迷宫,或许反能开出一番新天地。而在惯以“波戈”风格演绎的各式作品中,他独特的《展览会之画》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版本之一。他的拉威尔当然很有名,但我以为除了音色的巧妙酿造,在深意上并无太多的拓展。斯克里亚宾?太拖沓,第二钢琴奏鸣曲虽有实验精神,但出来的意境显然不如索夫伦尼茨基,音色与层次都远逊。老柴第一号钢协?谁弹我都不喜欢!其次他还弹了很多肖邦,我觉得都不咋地,如他很用心的前奏曲集,太散了,除了一些零碎的曲子还颇有新意,整体上缺乏有机的联系,慢却乏味。我认为他以深思熟虑为基调的演奏方式的根本不适合弹肖邦,相反,更应该专研于浪漫主义之前的作品才对。他有足够的技巧可以制造绝妙的音色,有能力成为一个光色大师,但,他不是米开兰杰利,他伟大钢琴家的特质潜藏于前浪漫主义之中,若果他终身不能发掘这一点,他将止于目前的高度。——这会很可惜,以他的修养,他的技巧,他的天资,他强烈的个性,他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他潜心求道,令人赞赏的艺术精神而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