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钢琴家弹奏相同乐曲,区别在哪儿?

 天然首选 2016-10-17




当提到这个问题,小编知道很多爱乐者都有相同疑问。有时我们也不知道为啥,就是喜欢某个钢琴家演奏的系列作品。但到底喜欢他什么呢?小编给你分析分析。首先演奏一首乐曲要讲究整体构思布局,每位钢琴家的演奏风格不一致。再如速度、力度、断句、触键、指法、音色、踏板、装饰音的处理等等,乐谱在很多地方并非精确要求。



演奏被称为“二度创作”,既然是创作,那必然是有不同的。同一个乐谱,同一首乐曲,不同钢琴家演奏的完全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这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魅力。




1.速度



虽然不同版本的乐谱在细节之处会有差别,但基本上的速度情绪是相同的。当每个演奏家在乐谱上看到一个Allegro的速度,他一定会给到一个自己最得心应手的律动,而不是打着节拍器,死板地处理。理论上来说,大致每分钟100-130拍之间,都是Allegro。


提到速度,最有辨识度的大概就是马克西姆的《野蜂飞舞》了吧,虽然马克西姆给这首古典曲子加上了电音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后来才觉得他真正厉害的是2003年伦敦首演最后返场时演奏的原版野蜂飞舞,从容不迫弹得非常清晰明快,配上法奇奥里钢琴那如玉般通透的音色让人拍案叫绝。




2.触键



在不同钢琴上,不同的演奏家触键方式都会导致音色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强弱对比上。大部分传统乐谱上最多只会有pp , p , mp , mf , f , ff 这六种强弱记号,每一个力度记号都与乐谱前后力度存在联系,而不是单独存在。因此,优秀的演奏家对于力度的处理其实是可以有很大空间去进行自我诠释的。


阿格里奇的演奏本身以电光火石著称,虽然是女钢琴家,但是她的力量和气势绝对不逊于其他男钢琴家。虽没有魁梧的身材和粗壮的手臂,但通过不同的触键处理,将自己与其他钢琴家区分开来,非常独到。


视频: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阿格里奇)



3.风格



作品时期和风格不同,演奏家理解乐谱或个人诠释方式也不同。如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作品,本身只有乐曲开头处有一个速度标记,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包括力度、连线、踏板等标记。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解读,以及自己的体会,每位演奏家都会在乐曲中注入个人色彩。



朱晓玫所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处理得极富个性化,比如和蔼而富于诗情的Aria,又如飞快的第五变奏,高速进行的乐句中强调了几个响亮的和弦,营造出很潇洒的气场。在第16变奏处又欲擒故纵,节奏变化幽默而又富于氛围感。


视频:《哥德堡变奏曲》第一变奏(朱晓玫)


话说回来,有的演奏家完全能够达到乐谱的演奏技术要求,但缺乏对音乐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无法提高到创作型的演奏。这种情况只能是机械般传达,令人遗憾,因此想做好的演奏者要技术与艺术并重。

说到这里,小编要提到一个人了,特立独行是他的标签。


他曾因个性太突出而止步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三轮,让传奇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奇从评委席愤而退出。


这个人就是“鬼才钢琴家”伊沃·波戈莱里奇,十二月他将来沪,一起期待一下吧!


文字编辑/余亦舒

来源/上海音乐厅



钢琴鬼才——伊沃·波戈莱里奇钢琴独奏音乐会

时间

2016年12月02日19:30

地点

上海音乐厅

简介

伊沃·波戈莱里奇1958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他7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2岁时赴莫斯科求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及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1980年,他入围了在华沙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三轮被淘汰的结局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使得整个音乐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位钢琴家。自从1981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次举办独奏音乐会之后,波戈莱里奇在世界上所有顶级音乐厅的演出均引发强烈反响,包括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南美洲和以色列等。许多著名乐团争相向他发出希望合作的邀请函,其中包括了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等。

 



曲  目

肖邦 — F大调第二号叙事曲,作品38 

肖邦 — 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作品39

舒曼 —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