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记——庐陵老街篇

 述涛说事 2021-04-28

正月里的疫情(三)

                              刘述涛

 我拉着行李箱,行走在空落落没有一个人的庐陵老街里。看着年前为了营造好过年的气氛,挂起来的大红灯笼,准备好的各种布景,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就是为了让庐陵老街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态呈现在吉安老百姓的面前,与吉安老百姓一起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年。

谁知道,一场猝不及防,叫“新型冠状性病毒”的瘟疫,让庐陵老街的春节,与全国各地人的春节一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春节以来,最没有年味,最过得憋屈的一个年。家家户户紧闭大门,人人都成了大家闺秀,躲在家里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唯一欣慰的现在高新科技发达,人人一部手机,就知晓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于是乎,人人都成为了宣传员,人人都成为了报道组。东边有人放个屁,西边一秒钟后就全知道。

我之所以急着回老街,一是家里的电脑坏了,我没有把自己的笔记本带回家。我认为就那么几天回家过年,这里吃吃,那里喝喝,哪还顾得上坐到椅子上写东西。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瘟疫打断了一切生活计划。天天在几个哥哥家里吃好的,喝好的,吃得腰上的肉迅速堆积,我担心再吃半个月下去,我所有衣裤都得换大换新的。还有在家里跑步很不方便,小区外面就是人群聚集的街道,平时跑跑没有事,现在一跑,你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感染者留下的唾沫。而回到庐陵老街,在后河边跑步,天大地大,而且一天都晚都没有什么人,这对保护好自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回到庐陵老街的第二天早上,我就跑了出去,天空中还飘着小雨,但跑起来的感觉真好。我可不想自己过了五十之后,变得腰肥腿粗,肚皮滚圆,走路喘气。跑步除了减肥之外,最大的好处可以让自己一边跑,一边思考。

这些天,人们已经从疫情的惊恐之中安定下来,有好多人报名成为志愿者,走上街头参与抗击疫情。我们井冈山红色画家的一批画家书法家也拿起笔在家里创作抗疫作品,凝聚人心,重拾信心。我在庐陵老街上行走的时候,还看到四楼的状元楼的门是开着的,上去一看,竟是胡刚斌老师在创作一批抗疫的漫画,他低头在热真的作画,我怕打扰他,没有同他说什么,就悄悄的离开了。

2月6日上午,我还参加了一场在庐陵老街营销中心举行的一场简单的捐赠活动。我们公司决定给予吉安市中心医院、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前往武汉、新余的先后二批医护英雄们每位给予3600元的慰问金,并承诺但凡有医务人员要购买我们三期庐陵院子的房子,我们都给予十万元的暖心置业基金。作为公司的一员,每每看到公司在灾难面前,都会主动站出来,一次次的兑现公司“以仁促达,达善社会”的理念,我就会有作为其中一员的骄傲与感动。

跑步的时候,要经过三期的庐陵院子,每一回我的大脑当中就会回想起那热火朝天的场面。中煤建筑集团是建设庐陵院子的主力军,从去年的十一月初开始正式动工,就以五天一层楼的速度推进,很快的四栋高层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紧接着五、六、七、八栋以及别墅区就起来了。要不是这场瘟疫,我相信我的眼前还会是建筑工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的工地。不过,我坚信,过不了半个月,这里一定又要热闹起来。因为,电视新闻里的好消息越来越多。

元宵节,没有元宵,吃的还是白萝卜炒肉和包菜。这些天,吃得最多的就是萝卜。中午胡萝卜,晚上就是白萝卜。工作餐成了兔子餐。但想一想,非常时期,要买点菜也挺难的。何况炒菜的大师傅和一些工作人员还是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天天来老街上给我们这些留守人员做菜,我心里又很释然,也不再挑剔。在这个时间节点,哪能够追求吃好,能吃饱就已经是最好的了。好在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一副好胃肠,我这辈子除了棉花和石头不吃,吃什么都吃得挺香的。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才让我更加想去去年的元宵夜。真有点像欧阳修笔下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去年的元宵节,一天都是全球网络电视直播,庐陵老街准备好了各类节目,而且请来了打铁花的团队,吉安老俵好多人只在电视里看过“铁花”。这一下听说在庐陵老街也有铁花可看,于是纷纷赶到了庐陵老街看打铁花。那个晚上,一条三百多米长的庐陵老街,涌进了二三十万人。足可见,吉安老俵有多么需要文化大餐。

可惜,“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我自然没有欧阳修的感情,也没有他那么多的泪水,我在想,真正等到这场瘟疫过去了,我们应该会唱起来,跳起来,在庐陵老街上再过一个年,这个年才是今年真正的年。

想到这里,我又想到今年刚好是双春闰年,我们就把闰年当成今年真正的年来过,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一想,我的心情大好,觉得这个元宵节也挺不错的,让我重温了一回欧阳修笔下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