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和当地人看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11)

 01一线 2019-11-28


永和当地人看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11

文|01一线

永和是一座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作为当地人,应政协负责编纂《游线旅游资源概述》一书的欧阳学弟之邀,赶为家乡旅游文化丰富一笔,以弥补徐霞客对家乡永和旅记的缺失或不足。如果你是一位旅人,此文带你走进我的家乡永和镇,了解这里的地方特产和小吃,想必对你客旅此地会有丰厚的收获。

永和是一座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是闻名遐迩的吉州窑所在地。古属东夷,也称干越之地,夏、商、周代为扬州西南境,干越。东周(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秦至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归属始设的庐陵郡。自此因多次隶属东昌县,多次成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自东汉天年置东昌县县治而开埠。南齐朝,又辟为焦度将军的封邑。唐武德五年(622)复置东昌县。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开始置“柴草市”。北宋真宗景德(1004年)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注:也有说是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建镇)是吉安四大古镇之一。宋元丰间(公元1078—1085年)再复东昌县。

宋代时,永和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陶瓷名贯九州。而因地处古代中原至岭南交通要道赣江水道之畔,成为江南重要商埠。据明《东昌志》记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公元1078-1085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自此经济、文化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发达的制瓷业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永和全盛时期“窑工逾万”,“附而居者至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幅辏”,“实西南之一都会也”,与广东佛山、湖北武昌齐名为“天下三镇”,形成了上市、中市、下市“三市”,瓷器街、米行街、莲池街、锡器街、柴草街、鸳鸯街“六街”。明《东昌志》称:“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 永和因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印证了吉安“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誉。

永和古镇在南宋最盛时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华规模,有直接为瓷业而设的专业市场,如瓷器街、柴草市等。还有粮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辅、茶楼酒肆等。“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歌舞”便是时称“永和为天下三镇之一”的历史写照。

永和镇除了来此地的经商人士,也常常出入达官显要,这里不仅陶瓷驰名中外,地方特产和小吃也十分丰富,千年来传统留下来了许许多多香脆的果饼类糕点。伴随着永和瓷器,有的传播到了东南亚各国,甚至全球享用。

一、地方特产

主要特产以永和全镇内的冬酒、豆腐、烧饼、滑糖饼、油条、艾米果和赣江沿岸的锦源林洲白沙超果等村委会的车前籽闻名遐迩。白沙的萝卜;超果的凉薯、大蒜、久负盛誉;水稻以岭上、龙山、南安、西坑村委会著称,米质好,产量高。

永和老酒:永和老酒也叫吉安冬酒,总称米酒,属黄酒系列产品之一,以“开坛千家香,举杯万人醉”而久享美誉。 吉安人爱喝冬酒,更擅长酿造冬酒。

 立冬之后,农村就开始酿制冬酒,穿梭在永和的村庄中常能闻到蒸糯米的香味。

冬酒制作过程:吉安的冬酒以糯米、泉水(井水)、天然酒曲(俗称“酒药”)为原料,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发酵出来的酒糟,再加入三倍左右的水经过过滤,就成为了吉安冬酒。(剩下的酒糟也是宝,可以用来憋烧酒)。一甑糯米饭即将成为香甜的酒糟,最终成为吉安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酿。

吉安的冬酒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适合所有人食用。特别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吉安人烧菜的时候后也会使用冬酒,使肉质更加细腻,易于消化。冬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

永和豆腐,是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特色菜,因其具有“细腻、淳厚、爽滑、筋道”的优点,。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江西十大经典名菜。并被列入“十大赣菜”之一。

南宋时期,文天祥起兵抗元,率部队经过与家乡一水之隔的永和镇时,粮草匮乏,士气低落。永和百姓用本地豆腐汤慰劳大军。文天祥尝后,连连称赞。部队在食用豆腐汤后,大受鼓舞,以高昂的斗志继续投入到抗元的战斗中。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捐躯后,永和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将他品尝过的豆腐,叫做 “永和豆腐”。

豆腐食用须知及其价值功效:豆腐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

豆腐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有补脾益气、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对病后体虚、气短食少、乳汁分泌不足、肾虚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而频数、淋浊、脾胃积热、痤疮粉刺、口干咽燥、肺热咳嗽、脘腹胀满、痢疾等甚效。 [5]

注意事项:豆腐里含有氯化镁、硫酸钙这两种物质,和菠菜中含有的草酸,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镁和草酸钙。这两种白色的沉淀物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仅影响人体吸收钙质,而且还容易患结石症。

上个世纪50年代,一群祖籍大陆、远离家乡到台湾的退役老兵手艺精湛,迫于生计,聚集在台湾永和县中正桥畔,仿制大陆吉安县永和传统小吃磨豆浆、烤烧饼、炸油条,创办了一片供应早点的摊铺。自此风靡世界。

永和烧饼,形状呈圆形,入炉烤熟。放盐的就是咸酥烧饼,放糖的就是甜酥烧饼,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利口,咸酥或甜酥。酥脆好吃,层次分明。

菜品特色:细腻、淳厚、爽滑、筋道。

永和车前子:永和产药用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可以除去杂质。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山区平地均可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现车前子价格:由于永和镇车前子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地农户大多转种油菜花,放弃种植车前子,整个永和镇车前子种植面积以不足500亩,现在产地车前子统货16.8元/kg。

《诗经》:“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其中的“”指的是我们经常在家门口能够见到的“蛤蟆衣”。为何叫“蛤蟆衣”呢?因为它生长的地方一般都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湿地,而这些地方又都是蛤蟆容易出没的地方。因为这种野菜常出现在路旁,坐马车的人也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所以又名当道、车轮菜、车前草。在中药教材中一般都以“车前草”为学名,其种子则称为“车前子”,其功效和车前草相似。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车前草,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车前草强阴益精、使人有子的主治功能。当代中医师开出的治疗不孕不育的中成药里,经常会看到“五子衍宗丸”。哪五子呢?车前子、覆盆子、五味子、枸杞子、菟丝子。

车前子不仅只有这一点功效,关于它的故事也挺多的。相传北宋皇五年(1053年),吉安县永和一带发生瘟疫。当地人因受盛暑湿热,泄泻不止,个个脸色蜡黄。请来99名医术高明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无奈,只有到乡下寻找偏方。一位土郎中献上一束草药,没想到一剂服下,泄泻即止。再服一剂,疾病痊愈。众人大为惊讶。第二天,群众向土郎中道谢并求其再赐神药仙草。郎中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神药仙草,那只不过是长在路边的野草而已。”官家医生见其生长在卑贱的山野,混迹于牛、马粪中,而嫌弃它,不用它。当时正遇欧阳修护送其父灵柩回乡安葬,路经永和镇,听了这些话顿脚叹道:“治世之人不分贵贱,治学之人不分贵贱。此为古人常理。而治病之药还分贵贱,真是无稽之谈。庸医迂腐,害人不浅!” 欧阳修为何听到这个故事如此激动,这里又涉及他的一个趣事。欧阳修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因饮食不慎而患“暴泻”病,日泻十余次。宋仁宗下旨令御医为欧阳修诊治,可暴泻仍然不止。欧阳修的妻子偶然听说,离府衙不远有家小药店,专卖几文钱一服的止泻草药,非常有效。她把这消息告诉丈夫后,欧阳修摇了摇头说:“吾辈的脏腑与市井小民大不相同,岂可服用那种低贱的草药!”夫人听后并不死心,暗中派人去买了药,然后冒充太医送来的新药,请丈夫服用。服药后,欧阳修的病便好多了。夫人见药到病除,这才吐露了实情。欧阳修立即派人把药店主人请来。卖药人不敢隐瞒,回答说:“所用之药只有车前子一味,研为细末,每次用米汤冲服二钱。因车前子能通小便,利水道,水道利则清浊分,清浊分则泻止矣。”欧阳修听了,从此再也不敢自诩高贵。

从上述故事中,车前草的功效基本明了——清热利尿、渗湿止泻。草药的性质一般都是由其生长的环境所决定,车前草生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所以具有祛湿的功效。它又常在道路旁,烈日当空下,所以具有清热的作用一点也不奇怪。不过其明目的功效倒是很少有人了解,大家熟知的杭白菊、桑叶都是用于实热引起的视物模糊,而它却虚实都适合。

永和艾米果:艾米果是汉族传统节日小吃食品,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这是古书的记载。在我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叶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加少许的粘米或面粉,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馅料蒸制而成。制作好的艾米果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永和镇自古就有做的艾米果的习俗。小时候,我学着母亲在家里做过艾米果。先前母亲是做艾米果的能手。母亲的做法是大锅水烧开后,先将嫩艾、小棘姆草、泥胡菜、苎麻叶、艾蒿、鼠曲草等至少三种野菜放入大锅,加入少量食用碱,煮沸蒸烂后,起锅入盆,再加入适量的白砂糖、粘米粉或面粉揉入糯米粉中,最后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据说,这种小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长盛不衰。每年的阳春时节,江西客家人都兴做艾叶米果,用来敬谢观音菩萨和招待客人。至时,家家户户邀请亲朋汇集一起做艾米果,对城里人更是乐此不疲,浩浩荡荡,车水马龙,一为踏青赏景,二为品尝乡下特有的艾叶米果。这一风俗起源于何朝何代,已无法考证。但这一带都流传着这样几个美好的传说。

其一,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春初,东海一孽龙以到南海为龙王爷扫祭挂纸为名,瞒过龙王,骗过虾兵蟹将的把守,逃出水晶宫。其作恶多端,时而腾云驾雾于山区,时而兴风作浪在平原,所到之处,狂风吹倒房屋、拔起树木,暴雨淋坏庄稼、流失土地,恶浪打翻船只、冲塌河岸,有时孽龙还吞食人畜,给黎民百姓带来深重灾害,造成十苦九难。百姓们真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怒气冲天,但又无计可施,只得眼睁睁的欲哭无泪。

二月十九这天,观音菩萨云游出行到江南一带,眼见孽龙无法无天,可孽龙又不在观音的管辖之内,对它无可奈何,降服不了。但是菩萨也深知龙的致命弱点,惧怕人多势众和声响烟熏,尤其忌惮艾叶的气味,龙一闻到艾叶味便逃之夭夭,像蛇见雄黄。

于是,观音便化作一慈眉善眼的老妇人下凡,告诉百姓们如此这般,用以制服孽龙。勤劳聪明的百姓,说干就干,赶紧用艾叶做成米果,让亲朋好友都来吃。吃过艾米果的人,散发出一股治龙的气味。为使气味更浓,各家还装上一盘盘艾叶米果放在屏风前的案上,或者挂在高处,让艾气味徐徐散发,蒸蒸向上。另外还点上香烛,燃放爆竹,加上路上人来车往,整个人间热闹非凡,简直沸腾起来了。孽龙哪见过这场面,早吓得魂飞魄散,又被艾叶味熏得昏头转向,半死不活,孽龙只得乖乖缩回海里。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即使出海也是和风细雨。

其二,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艾米果,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艾米果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其三,传说晚清时期,江西修水有个姓艾的女人,人称艾嫂,在县城清云门外搭了个小茶棚摆设茶摊。为招徕顾客,就试用这种艾叶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馅、形似销子的点心应市,哪知这玩艺竟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时门庭若市,供不应求。一日,一儒者慕名而来,品尝后称赞名不虚传,遂问此品何名,艾嫂笑对来者无言可答。儒者见艾嫂热情和蔼又胖乎乎矮蹬蹬的,便风趣地说:“我替你取个名吧。”艾嫂点头应允,儒者戏说:“这玩艺既是艾叶和米粉做的,又形似你艾嫂,就叫它‘艾米果’吧”!在座顾客听后一齐拍手叫好。从此,“艾米果”这道点心就传遍全县,成为春季应时佳点。

二、永和小吃或叫东昌小吃

说起永和的特色小吃,土生土长的永和人一定会扳起手指,如数家珍般数出十几种。永和最富特色,味道最好的小吃诸如烧饼、馅饼、卷饼、滑糖饼、月饼、油饼、油条、糖饼里、鸡蛋薄饼、糯米糖、春卷、麻圆、状元红、芝麻糖、花生糖、糖炒米果、白糖糕、火腿粽子、艾米果、稻子米果、元宵米果、纠子、麻滋等等都是人们热衷可口的甜心小吃食品,其制作工艺和手法,留传千年,至今不息。对现场制作的三样小吃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勺哩油果哩、甃子米果和白糖糕。

勺哩油果:它用糯米粉、粘米粉加水调成糊状,加入香葱、盐、味精等调料,放入油锅中煎炸而成。煎炸的工具很奇怪,是一个特制的一尺多长手柄,顶端弯勾的扁圆型铁勺。煎炸时,将调制好的米粉糊舀进铁勺里,再将铁勺放入油锅中,然后将铁勺手柄的弯勾挂在锅子边缘,就可不用管它了,待米粉糊表皮炸成金黄色,便自然脱离铁勺浮起,成为像铁勺一样形状的圆饼。或许勺哩油果哩的名字正是源于这把特殊的勺子吧!

刚炸好的勺哩油果表皮金黄,内里白嫩,嵌着丝丝翠绿香葱,煞是诱人,咬一口,外酥里嫩,香酥软糯,油香四溢,妙不可言。永和老城巷子多,住在巷子里的把摊子摆到了巷口,住在街边的索性就在自家门口支个小炉,一边煎一边卖,偶尔拿起一块逗逗邻居家的小孩。也有在家煎好,一串串摆在一个盆里,沿街叫卖着。摆摊卖的大娘,却从不吆喝,只静静的坐在那儿不停地煎炸着,任那香气四溢。

哎……,甃子米果……。这样的吆喝声是否会打开你记忆的闸门?甃子米果是用新鲜的晚米经过多道工序做成,米果像金字塔的造型,一甃米果由十粒小圆球堆砌而成,洁白如玉,玲珑剔透,很是可爱。甃子米果不仅造型独特,味道也是超级棒,刚蒸出来的甃子米果,有浓浓的米香,又香又甜又软,没牙的老太婆也能吃得动,是老少皆宜的营养早餐,又可当零食慢慢享用。吃甃子米果时,人们喜欢一粒一粒放入嘴里,慢慢咀嚼,让那浓浓的香甜发散至全身,沁入心脾。

那时,卖家手臂上挽着一个精致灵巧的圆型木桶,木桶口用厚实而洁白的小棉被包着,掀开棉被,里面整齐摆放着一甃甃洁白温润的甃子米果。因为用棉被包着,里面的米果不易冷却,因为冷了的米果会变硬,米香味也淡了。这最简单又最环保的保温办法。

关于甃子米果的“甃”字,坊间说法颇多。最多的说法是“邹子米果”,分析可能是邹姓的人发明。对此,我一直心存疑,因为吉安话念“邹”时声调并不是去声,而我们在念甃子米果的“zhou”时,声调明显是去声。直到在一次采访时,亲眼见到一位大姐如垒砌砖石般把一粒粒小圆球垒成一个三角体,才大脑豁然洞开,想到了“甃”字。翻阅辞海,发现“甃”字为砌、垒、圆之意,便更为断定。因为甃字是去声,永和人又平舌翘舌不分,将“zhou”便念成“zou”是再正常不过了。

搞清了甃子米果的“甃”字,关于甃子米果的由来,我们便可有丰富的想象了:“甃”字为古字,中国古汉字大多为象形文字。从“甃”字字型上看,秋天砌瓦,意味着丰收建房,直到今天,乡下都盛行在秋收后建新房的习俗。永和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甃子米果又是用新收割的晚米制成。想到这,我们或可大胆推测,甃子米果最早是用来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的祭品,其用十粒小米果堆砌而成,大约象征丰收喜庆的日子十全十美。后来才演变成极富地方特色的小吃。

白糖糕,也是吉安城特有小吃,名为糕,其实也是油果,俗称圈圈油果哩。白糖糕由纯糯米粉经油炸制成,外型很像一只洁白的玉镯。或许你会奇怪,经过油炸的糯米粉怎么会是白的?呵!白糖糕的好吃便在于此!做白糖糕的关键在于磨糖粉,要将白砂糖磨成很细很细的粉,就如糯米粉一般。炸成金黄的圈圈油果,放到白糖粉中打个滚,便如川剧变脸一般,全身雪白。裹了糖粉的圈圈油果品相好,口感更好,吃到嘴里,粉、香、酥、糯、甜,五味融合,爽到极致。

白糖糕也是必须现做现卖的小吃,放置半个时辰,粉香酥糯的口感便荡然无存,硬硬的咬得你腮帮子疼,外形也萎缩干瘪,全然不如刚炸出来那般饱满圆润,糖粉被油果表面吸收,深深浅浅,沟沟壑壑,如盛装美女被雨淋一般,百般狼狈。

如今,一些大的酒店也有做白糖糕,但形状和味道都相去甚远。要想吃地道的白糖糕,还得到老街老巷中去寻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