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比没钱更可怕的是“心穷”,建议女孩子都看看这篇文章

 谢耳朵馆长 2021-04-29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这句话出自著名作家亦舒的一部长篇小说《喜宝》。
《喜宝》讲述的是主人公姜喜宝一个聪明漂亮的剑桥留学生,初期因为没钱总是拖欠学费还差点被退学,常常为生计所烦恼。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回家的飞机上结识了有钱人家的女儿勖聪慧,她们一见如故。勖聪慧看喜宝聪明又讨人喜欢,于是便邀请她来参加勖家的宴会。
可没想到就是这场宴会改变了喜宝的一生:在宴会上喜宝遇见了聪慧的父亲,富豪勖存姿,勖存姿欣赏喜宝的聪明通透,喜宝身上有年轻人的勃勃生命力,于是提出包养她,愿意供她上剑桥。
最终喜宝在豪门财富的诱惑下逐渐沦陷 ,接受了勖存姿的条件,过上了穷奢极侈的生活。后来喜宝在陪伴勖存姿中慢慢地爱上了他,可是这时勖存姿早已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头。
不久后,勖存姿死了,喜宝继承了大笔遗产,她的梦想达到了,她拥有了很多很多钱,但却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爱的勇气和生活的动力,终日沉迷于酒精麻痹自我。
喜宝的大火正是因为这是一部撕破童话,直面爱情与物质的故事。
喜宝是现实中很多女生的缩影。现实中,有不少像喜宝这样的女生,她们物质现实,人生的目标是想着能嫁个富商就能一劳永逸了。
可是就算喜宝和富商在一起了,她生活富有了,要多少钞票就有多少钞票,要多少名车就有多少名车,可她到最后心却死了。
结尾里的一幕喜宝身边放着许多钞票,但她比死了还难受,她整个人已经完全堕落,像泥泞中的难民。她很“穷”,穷得只剩下钱。
她的生活里没有爱、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生存的动力,要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呢?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似乎成为了很重要的东西。没有钱生活举步维艰,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谈提高生活水平了。于是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最大的任务是努力去追求财富,脱离贫穷。
有人通过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去得到金钱,也有人不少人像喜宝那般出卖自己情感去获得金钱,她们用自己的青春美貌去吸引有钱人,得到有钱人的赏识,乘机“捞钱”。
这些人得到金钱的方式不费吹灰之力,可随着时间推移,青春有不再的一天,美貌也有衰退的一天,等待的她们的只会是被抛弃后心穷。
小说中的喜宝毕竟剑桥大学的留学生,而现实中这些人并没有喜宝那样高学历,离开了有钱人她们一无是处,没有自己动手赚钱的能力,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心穷的人。
一个心穷的人是怎么样的呢?
是丧失了信心,是丢掉了希望,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再次去收获幸福了。
就像小说中喜宝那般即使自己有了很多钱,那又怎样,她对活着早已没有了欲望,生活没有动力,终日沉迷于酒精麻痹自我,陷在回忆中生不如死。
物质上的匮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工作得到,可当一个人的内心贫穷了,就不会对生活有创造力,没有了奋斗的想法。
那些被有钱人包养的人,她们外表光鲜亮丽,可内心极度贫瘠,离开了有钱人她们就生存不下去,因为她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创造力,没有奋斗的力量。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类五个需要层次的理论。
最低一层是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第二层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是归属和爱的需求,第四层是尊重需求,而最后一层是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级的实现需要逐级递增,只有实现了最低等级的生理需求才能向高级的层级发展。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只是生存低级需求,而要向第三层或高级发展就需要建立自身价值,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
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拜金女,很多时候只能到达需要层次的第二层。
金钱可以买到美食,住进大房子,实现最低的生理安全需求,可带不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成为了心理贫穷的人,对生活也渐渐失去了动力。
最终只能是像没有灵魂的傀儡般蹉跎岁月,所以“心穷”比贫穷更可怕。
- The End -
作者 | 胖迪儿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Houston, E. (2020). 21 Self-Determination Skills and Activities to Utilize Toda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