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要过幸福的日子,用自己喜欢的样子。 白老师语丝1134: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学问,怎样才能不将聊天聊死,来学几招吧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通情达理”,“通情”,才能“达理”。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秘诀在于了解他的需要,并协助他达成。 NLP心理课程中有一个沟通方式,是由浅入深有五个步骤:第一步叫打招呼,就是简单地寒暄,不谈及私人事件;第二步叫谈事实,只传达消息,不提供个人意见;第三步讲看法,真正沟通开始,谈自己的想未能;第四步叫讲感受,分享对事情的感觉和情绪;第五步叫敞开心扉,真正的沟通开始。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学问询,先倾听,了解情况。然后换位思考,共情,跟着对方的情绪走,取得信任,扶上马送一程。接着肯定正面的,对的方面,取得进一步信任;第四呢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不对的错的方面,从中明白道理;最后落到鼓励和爱的表达上。 而很多家长,和孩子聊天,三两句就直接到讲道理上,一下子就把天聊死了。 家长:“今天在学校呆的怎么样啊?” 孩子:“今天学了好多新知识呢。” 家长:“学新知识就对了,要多学知识,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砖。” 孩子:…… 家长:“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恩,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特别聊得来。” 家长:“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经常一起玩啊,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说。" 孩子:…… 看吧,聊什么都能聊到学习上,本来孩子还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无语的收场了。 很多家长跟孩子聊天时,最后往往变成了说教。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男孩哭了,爸爸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送给别人,妈妈说:“好孩子应该懂得分享。” 孩子没有跟别人打招呼,家长这时会教他:“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这是基本的礼貌。” 实际情况如何呢? 那位爸爸不会去想,孩子那时可能是真的害怕、无助; 那位妈妈不会明白,那可能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他非常舍不得; 那些家长也不会去理解,孩子本来就内向,见到陌生人可能会非常紧张。 所以,与孩子沟通,一要学会问询和倾听,二要换位和共情,三要赞赏和信任,四要引导和感悟,五要陈述和析理,六要鼓励和爱的表达。 孩子:“妈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孩子主动发起了聊天信号) 妈妈:“说。”(有点不耐烦) 孩子:“妈,我想买一双球鞋。” 妈妈:“买什么买?不是有那么多鞋呢吗。” 孩子:“就给我买一双吧。” 妈妈:“不买,赶紧做作业去!” 孩子:“哼!你不买我就不做作业!” 这样不仅把天聊死了,还激起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何苦呢?如果妈妈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学会询问孩子原因和倾听: 妈妈:“为什么突然要买球鞋呢” 孩子:“因为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了,我要参加比赛。” 妈妈:“那你准备参加什么比赛呢?” 孩子:“我想参加…………还有你知道吗?妈妈,今天老师还夸我跑步跑得快,建议我加入校田径队呢…………” 曾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以与家长朋友们分享 在一次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五岁的安妮用芭比娃娃打了三岁半的小玲。安妮的母亲走过来干预,因为小玲太小了,还不能用很流利的表达来阻止这种攻击行为。 妈妈:“安妮,马上停止。(妈妈轻轻拿走芭比娃娃。)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打人,我们要靠说话来解决问题。是什么让你生气呢?” 安妮:“她抢了我的娃娃一一我想要!”(安妮继续推搡着小玲。) 妈妈:“我们不可以打人。让我们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小玲你没事吧?我很抱歉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很快就回来。”(这时小玲的妈妈也过来安慰女儿。) 妈妈(此时和安妮在另一个房间里):“安妮,这是怎么回事?你看起来非常生气,你真的非常想要那个娃娃对吧?” 安妮:“我是想要娃娃,我喜欢那个芭比娃娃。” 妈妈:“我知道那是你最喜欢的娃娃,但是为了这个对小朋又推又打,对吗? 安妮:“不对。” 妈妈:“如果下次你需要帮助或者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你还会不会打小玲呢?" 安妮:“不打了,但她不能拿走我最喜欢的芭比娃娃。” 妈妈:“那你告诉妈妈,下一次生气的话,你会怎么做?” 安妮:“我不打人了。” 妈妈:“还有呢?” 安妮:“来找妈妈帮忙。” 妈妈:“那你该怎么说呢?这点也很重要。” 安妮:“我会说:这是我的娃娃!” 妈妈:“也许你可以说: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给你玩。” 安妮:“好的,妈妈。” 妈妈:“记住,生气的时候要找大人来帮忙,绝对不能打人。如果你再打小玲的话,她会怎么样?” 安妮:“她会伤心。” 妈妈:“是的,她会伤心,你就不能再和小玲玩了。你明白吗?告诉我下次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古丽安:“告诉大人。” 妈妈:“对了,我相信你会的。我爱你。现在我们去看看小玲吧!” 沟通需要搭建桥梁,需要思考的智慧, 需要走进心灵,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很多家人一开始交流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再有道理的说教都会变成了唠叨,根本不会起作用。 别忘点个“在看”。 白俊庭简介: 白俊庭,曾获得特级教师、河南省学科教育专家、省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名校长、省魅力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曾在全国高校、中小学、政府、企业开讲座五百多场。 在《人民教育》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篇。在《教育时报》开设过“白俊庭专栏”。安徽师大出版专著《借给老师一分钟》 ,做国家、省级教研课题六项,分别获一、二等奖。 微信及联系电话:18238863332 近期热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