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季第四讲回顾

 顺其自然h 2021-04-29
2021年4月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吴晓邦讲坛”第三季最后一讲如约与大家见面。本次讲座由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晓茹主讲,其导师、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主持。王晓茹以历时性的角度,将吴晓邦先生在中国舞蹈史学方面所作的贡献,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并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4年至1966年,她认为这期间吴晓邦先生对舞蹈史学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1956年吴晓邦先生主持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十二年舞蹈远景规划”。这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第一份科研规划。

二、1956年10月,吴晓邦先生根据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的精神,创建了“中国舞蹈史研究小组”,并亲自担任小组的首任组长。这是中国舞蹈史学研究的第一个机构,为我国舞蹈史学的发轫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组织大规模中华传统舞蹈采风。在1955年至1958年间,吴晓邦先生先后组织了五次中华传统乐舞的田野采风,并在采风期间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彰显了先生的远见卓识。

四、创办《舞蹈》双月刊,为出版舞史研究成果开辟主阵地。1958年,吴晓邦在他之前先后创办的内刊《舞蹈学习资料》和《舞蹈通讯》基础上推出了我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舞蹈专业期刊《舞蹈》(双月刊),舞蹈刊物的创办,使舞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有了发表、交流的阵地。

讲者认为第二阶段是1976年至1995年,在此期间同样有四件事彰显了吴晓邦先生在舞蹈史学方面的贡献。

一、成立“中华全国舞蹈史研究学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1982年春“中华全国舞蹈史学会”正式成立,在吴晓邦先生的倡议下,各种学会、研究会纷纷建立,使舞蹈界学术理论活动充满了新活力。

二、撰写《中国舞蹈发展史纲》,形成了鲜明“大舞蹈史观”。1954至1982年,吴晓邦先生完成了《中国舞蹈发展史纲》的四次起稿,并将成稿收录于其著作《新舞蹈艺术概论》。先生不仅制定了中国舞蹈史研究的结构框架,还提出了舞蹈历史研究的几个关键时期,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倡导“跨学科研究方法”,奠定舞蹈史学科的宽厚基础。《舞蹈学研究》是吴晓邦先生一生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结晶,“中国舞蹈史研究”是其四大分支学科中的重头戏,“跨学科研究方法”则从人类学史、民俗学史、社会学史三大部分推进舞史的横向研究,至此,先生对中国舞蹈史学的学科建构逐渐系统且完整。

四、创建舞蹈学硕士、博士授予点,保障舞蹈史学的人才培养。1980年,吴晓邦先生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使舞蹈研究所成为全国舞蹈史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王晓茹的细致讲解,提供了她个人对吴晓邦在舞蹈史学领域所做贡献的研究心得,也让我们深思,作为当代舞蹈人,应该如何继承吴晓邦先生这份伟大的舞论遗产,开拓中国舞蹈史学的新天地。
 
 
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天翼供稿
编辑:毛雅琛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2021年4月28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