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巷(186)大觅渡桥

 吴越尽说 2021-04-29




       乘900路南线公交车到觅渡桥北站,往南沿着莫邪路朝河边走去,晴暖的冬日里,空气清透干爽,身边的行人有不少是学生模样,个个青春靓丽,给充满阳光的街头又增了一道风景。走到莫邪路南端路口,就是觅渡桥。沿觅渡桥一侧的台阶而下,顺着步道一直前行,就到大觅渡桥了。




       大觅渡桥东起小觅渡桥南堍,沿造漆厂围墙向西转南,止于觅渡桥东堍,巷子长也就百米,路面与别处的小巷不同,是煤渣砂石铺成的,民居大部分集中在大觅渡桥东堍北侧的土地庙一带。


       大觅渡桥巷同桥名。觅渡桥,最早原名叫灭渡桥,始建于元代,在葑门外运河上。之前这一带比较偏僻,后来在护城河内修建了桂花公园和水城门,休闲赏景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如今站在城楼上,可以远眺觅渡桥,一览无余。从元大德二年至今800多年的时光里,一座觅渡桥承载着太多的历史。


       相传元代之前,运河两岸地大人稀,往来寥寥。运河西岸要进城做生意的农民,一般都是往西经过吴门桥进盘门;而运河东岸的农民则是往北经过葑门进城,都可以不直接从运河水路上过,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架桥。当年维系运河东西两岸的百姓往来,完全靠船摆渡,渡工常常借此欺凌行人,甚至趁着风雨晨昏之机杀人越货也是有的。




       据《民国吴县志》记述,元朝元贞年间,客商、百姓在此摆渡过往,屡遭船家敲诈。昆山僧人敬修经过这里,因为没钱而受到百般刁难、奚落。为平暴利民,敬修和尚发誓建桥,于是会同陈玠、张光福等人,共同募集银钱,终于建成此桥,取名灭渡桥。灭渡,字面意思是消灭渡船,其实更包含了僧人敬修扫除强横凶暴现象的志向。由于在吴语方言中,“灭”与“觅”同音,时间一长,灭渡桥就被人叫成了觅渡桥,此桥初建的原意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灭渡桥横跨京杭古运河,历来为水陆要津。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每次遇到战事,灭渡桥附近都会有重兵把守。三国时,周瑜曾在桥东堍的肖堡场操兵点将,一直到清代,这里都有兵丁驻守。1862年,太平军驻守灭渡桥,清政府联合洋枪队,乘小货轮在灭渡桥至宝带桥的京杭大运河沿线进行扰搅,破坏驻防,企图消灭太平军。太平军事先在河里投放了大量水草,使清军轮船的螺旋桨缠满水草动弹不得,太平军可以趁机打击洋枪队。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增开苏州为通商口岸,作为交通咽喉的灭渡桥被设为“苏州关”。两年后,英国又凭借《续借英法洋款合同》,将灭渡桥边的“苏州关”改为“英国关”,并在此设“总税务司”。即使现在,灭渡桥一带还被老苏州人称为“洋关”。




       历史上灭渡桥经历过几次整修,明代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曾经重修,清同治年间再修。桥身用的是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桥身上的兽面纹浮雕是始建遗物;桥体采用大跨度且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和大体量船只经过的需要,古桥的拱顶厚度仅30厘米,显示了当时设计建造技术的高超。


       1985年,再次重修时拆除铁栏杆,恢复了石栏。如今的觅渡桥位于南门路东端,原灭渡桥的南面,是2000(二零零零)年结合南门路改造而新建的。新桥的建成,沟通了东西向的交通,同时又增添了环古城水道“觅渡揽月”的胜景。




       红霞映空的傍晚,走过大觅渡桥不长的巷子,散步到觅渡桥畔,远看天边云卷云舒,近抚桥畔花飞花落,在生活奔波中体味一份难得的从容。入夜之后,坐在临河的酒家倚窗而望,运河边亭台曲栏、水月朦胧,美不胜收。新桥、老桥,隔河相望的堞楼相互映衬,共同组成了苏州东南角的古韵今风。

主播:梧桐  清秋

摄影:素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12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