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裂与分裂机制的有关论述

 自体关系心理学 2021-04-29
精神分裂如何产生的,它与分裂机制有什么关系,是否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如果可以心理治疗又是如何进行心理工作呢?
在早期的心理工作中,包括弗洛伊德都认为精神分裂是无法分析和心理工作的,许多早期著名的英国精神科医生都认为精神分裂仅仅是器质性病变,心理治疗不起作用。但是一些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分析师坚持对精神分裂进行心理分析治疗,发现有些精神分裂患者是可以通过心理分析很好的改善症状。
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罗森费尔德(Rosenfeld),他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心理分析师,他对那些严重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非常感兴趣。他通过自己的“简易疗法”帮助了许多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发现对于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分析师能仔细聆听病人所传达的信息,设法去理解他们,有些病人在治疗中会逐渐好转。但他也发现,如果使用治疗神经症的移情解释的方式来治疗精神分裂,反而会让精神分裂病情恶化,他认为分裂机制在精神分裂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理解精神分裂症需要理解分裂机制。
分裂是人类心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那么分裂的这个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分裂和精神分裂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创始人克莱因认为,人类从出生到第二三个月是一种偏执-分裂状态,也称为被害期,在生命伊始,由于死亡本能的驱使,破坏冲动导向母亲,这种冲动借由对母亲乳房发动幻想性的“口腔施虐攻击”来表现,这种冲动引发婴儿的被害恐惧,这种被害恐惧是精神分裂症的基础。
自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的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六个月,这个阶段被称为混沌期,也就是婴儿心理发展的初始阶段,模糊一团的状态。
婴儿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具备原始的完整性,但非常的不稳定,容易两极化,与母亲共生状态,心理功能还都完全托管在母亲重要抚养身上。
这个阶段婴儿如果没有被母亲及时回应,或遭受不良的挫折,这些都造成不良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不良的感受和体验都会导致婴儿内部的分裂,并且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在。
因为混沌期的孩子还没有能力整合这些不良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这些不良的感受只能以碎片化的,分裂的形式存在。而这些分裂的,碎片化的东西,将会立即被投射出去,比如,婴儿在饿的时候,被屎尿浸湿身体的时候,身上有一点不舒服的时候都会立即不停地哭闹,折腾,最终有母亲来帮助婴儿处理这些不良影响和挫折,让婴儿恢复舒服平静的状态。母亲们都知道,婴儿早期的哭闹大多是非常强烈的,歇斯底里的,甚至让有些年轻的母亲感到担心和无所适从。婴儿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期,因此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所以情绪情感都是自发的,不受控制的。
从这个过程来看,第一,在早期,婴儿没有整合和压抑不良感受和体验的能力,只能以碎片化的,分裂的方式存在。第二由于婴儿太弱小了,因此许多挫折,对婴儿来说都是致命的,恐惧的,如果母亲回应的不及时,都会给婴儿带来致命性的焦虑,或迫害性的焦虑。第三,婴儿会立即付诸行动,哭闹等,把这些不良感受投射出去,让妈妈感受到,因为婴儿没有能力也无法承受这些不良的感受和体验。第四,婴儿的不舒服,有妈妈替代孩子来处理,包括清理屎尿,解决饥饿,安抚心情。第五,婴儿的情绪和行为是无意识的,自发的。
由此可见,婴儿世界的这些现象和精神分裂患者的症状表现类似的,1、是分裂的,没有整合的世界。2、强烈的不安全3、立即付诸行动的。4、完全情绪化的。5、没有自知力,全能幻想的。
当然,在婴儿早期心理状态是容易两极化的。一方面,婴儿感到自己很弱,别人轻易可以伤害他(原始的焦虑);另一方面,自己又非常的强大,这个世界都由其来支配,这个世界都为其服务,有一种全能的夸大感(原始的自恋)。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能幻想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客体的全能感,客体能够像神的一样存在,无论如何都能够找到他,伤害他。第二个方面是自我的全能感,自己有无上的权利,拥有无所不能的智慧等,有许多神分裂症往往表现为夸大的妄想,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非常多的财富,无人能比的智慧,而这些幻想他们坚信不疑。
这种分裂的,两极化的,全能幻想的表现,在婴儿阶段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如果发生在成人阶段,可能就表现为一种精神分裂的症状。
我们在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和成人的人格崩溃过程,如果崩溃到混沌结构,就可能会呈现出精神分裂的症状。自体关系心理学提出,人格的基本结构包括:自恋结构,脆弱结构,混沌结构。那么一个人的人格崩溃也会逐层崩塌,比如一个人如果压力过于严重,就会导致人格的崩溃,首先一个人从自信状态是开始变的不那么自信,然后觉得有很多人会看不起他(自恋结构的崩溃),后来感觉很多人都在说他的坏话,甚至针对他,并且他相信这些人针对他,还可能是集体针对他(脆弱结构崩溃),最后他不仅仅感觉很多人联合起来针对他,他还会听到有人骂的声音,说他坏话的声音,开始产生幻听,甚至走在路上也会认为有人会说他坏话,针对他,跟踪他,因此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掉进混沌结构)。
克莱因认为婴儿早期的分裂-偏执位是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但我认为,本质上婴儿的早期并不是分裂的,而且婴儿也不允许这个分裂的存在,如果有不舒服部分,婴儿必须立即投射出去,要求立即解决,否是哭闹就不会停下来,婴儿内部必须回到完整性才行。因此,婴儿内心的分裂都是暂时的,否则真的无法活下来。我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其中一种原因是,由于早年创伤,或者压力等导致一个人自体关系的断裂,进一步导致自体结构的崩溃,进入混沌期(婴儿)结构后,这种不良的感受和体验部分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分裂的,碎片的部分一直没有处理diao掉,他们同时也失去自知力,因此导致不停的投射,愤怒,生气,迫害妄想,或者夸大妄想等,他们没有能力处理这些碎片的东西,因此形成所谓的分裂症状。
通过上面的理论,我们思考:为什么罗森费尔德设法理解精神分裂患者可以帮助他们呢?
从自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处的状态就是婴儿混沌阶段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安全感,共生”是婴儿最为基本的特征。那么心理分析师本质上承担一个婴儿母亲的角色,在安全感上给予病人进行抱持,在共生层面给予深度理解,因此帮助病人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病人就有机会从精神分裂的状态里走出来。许多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包括英国心理学家比昂等认为应该对精神病人进行涵容,成为一个容器,对精神病人有帮助。但自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混沌期的婴儿更多的是融合需要,需要母亲的抱持,就像婴儿更多需要母亲的怀抱一样,婴儿从身体上是和母亲一体的感觉;母亲还能够很好的解读婴儿的每个动作,咿呀声,哭闹的声音信息,母亲作为婴儿的外在自我,婴儿和母亲在这个层面也达成共生的状态。那么心理工作者如果深度理解病人,理解病人内心的想法和幻想,就像妈妈很好的理解和翻译孩子的动作,声音一样,因此达成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上的融合需要,如此以来病人才能重获安全感。
因此自体关系心理学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加需要的是心理层面的融合和抱持,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因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上,特别是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的症状通过心理工作者深度的共情,解读他们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有人理解他们,懂他们,可以大大加快他们的康复。
也就是说,通过心理层面的抱持和融合,深度理解精神分裂患者内心的碎片分裂部分,并且帮助其处理,可能是有些精神分裂患者走向心理康复非常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马侗领,《自体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罗森费尔德,英国,《僵局与诠释》,林玉华,樊雪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

克莱因,英国,《嫉羡与感恩》,姚峰 李新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马侗领:心理咨询师,自体关系心理学家,自体关系心理学创始人,专业背景: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督导组学员,中德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高级组学员,中德精神分析连续项目初级组学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