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圣年少也清狂——《望岳》赏读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拥有青春是让人羡慕的,在这个有梦的年龄里,一个人,可以尽情地编织自己的梦想,可以恣意地散射青春激情,清狂一点,把人生的目标定得高高也无妨!因为,在青春年华里,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实现。

杜甫,因他沉郁顿挫的诗风,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悲苦老人的形象,可你曾想到,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有着凌云般的壮志,也有着俯瞰一切,不畏艰难的豪情。现在,让我们赏读《望岳》一诗,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

公园735年,即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遍览名山大川,在齐鲁大地上留下了屐痕处处,过着一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当他游到泰山的时候,他止步了。泰山的巍峨,泰山的神奇秀美让他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神游期间,怎不让一个年轻人心胸激荡,终于,他拿出了生花妙笔,把眼前所见之景,心中所发之情尽抒笔端,为后人留下了这首意境开阔,激情四射的壮美诗篇。

当年轻的杜甫踏上齐鲁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时候,他立刻被眼前所见惊呆了。远远地观望泰山,眼前一片青葱翠绿的景色,而这景色,好像是没有尽头,一路绵延,处处生根,在地势的高低起伏的变化中,那片绿却从来没有被阻断过。泰山怎么能这样的辽阔,这样的青绿无边?诗中的“岱宗夫如何”,这是一句发自心底的询问,而“夫”这个疑问语气助词,把诗人的疑问推向了高潮,而这个询问谁也无法找到答案,杜甫只能自问自答。“齐鲁青未了”,泰山,即使离开齐鲁之地,这一片青,这一片绿也不会消失,它就是这样的广阔,这样的辽远,不愧为五岳之宗。

因为吸引,所以痴迷,因为痴迷,所以走近。当杜甫来到泰山脚下的时候,他再次被震撼了。“造化”说的是大自然,而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得充满了情感,在杜甫看来,大自然好像是太钟爱泰山了,把天下间所有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给了它,泰山,俨然成了大自然的宠儿,神奇至极,秀美绝伦。可并不止于此,泰山,还是那么的巍峨高耸。于是,杜甫写完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后,开始言泰山之高。杜甫不愧是杜甫,在“阴阳割昏晓”一句中,作者虽然没有一个字在写泰山之高,但“阴阳”“割”“昏晓”这五个字,三个词放在一起,就传神地写出了泰山的高。“阴阳”是说山南和山北,“昏晓”是说早晨和傍晚,暗指泰山的南面如同早晨一般的明亮,泰山之北如同傍晚一般的昏暗。而中间的一个“割”字,这个动词的运用,形象地把泰山的高大巍峨写活了。这要比谢灵运的“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和陆机的“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写得含蓄多了。由这句诗,我不禁想起了郦道元写的《三峡》中的句子“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着一种含蓄之美,都从侧面写出了山之高大巍峨。其实,这也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多高的山,能把昏晓分割啊!

见此人间美景,任何人是都想穷尽其美的。于是,杜甫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中,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着。不需要疾走,就那样走走停停,尽情地玩味着周围的风景,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嗅着山中清新的气息,心情定是惬意得很。听到了鸟鸣,看到了美景,站起身来,被吸引着,继续探幽。可能是到半山之处了吧?忽然眼前云雾缭绕,杜甫置身其中,宛如在仙境一般,让他迷离了。那一层一层的云朵,就那样俏皮地激荡在他的胸前,激起了他的年少轻狂,激起了他的豪情壮志。他沉醉其中,看着眼前的一切,故感到眼眶都有了一种决裂之感。“决眦入归鸟”一句,写出诗人观赏景物时的痴迷,一直看到日暮时分,杜甫瞠目细看,原来是远处有鸟雀翩翩飞来,似要归巢。鸟儿的鸣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地宁静。

对眼前所见到的美景,杜甫是喜爱的,这是大唐的山河啊!这是大唐的美景啊!而年轻的杜甫,又处于开元盛世时期,鼎盛的大唐,万国朝拜,他也想为国效力,可科举的失败,使他空有满腹才学难以施展。但年轻的杜甫是不甘于科举失败的,他还要重头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名才华盖世的诗人,他是要把自己此时的心志以他最擅长的诗词抒发出来的。

诗言志,诗言情,所以,在诗歌的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中,“会当”一词,意思是“一定要”,“凌绝顶”的意思是“登上顶峰”,好像似在写此时的杜甫,决心登上泰山之巅,那时,“一览众山小”,一切景物尽在眼底,都成了渺小之物。从而,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其实,更主要的是抒发了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题目虽为《望岳》,可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而细细一品,却句句都在写望。作为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在首联中写愿望泰山,颔联写近望泰山,颈联写细望泰山,尾联写俯望泰山,不仅写出了泰山雄伟壮阔、神奇秀丽之美,也抒发了年轻的杜甫凌云般的壮志和不畏困难,勇攀顶峰的精神,全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随着唐王朝的没落,杜甫的遭遇也愈来愈艰辛。文学的意义在于反映社会生活,而杜甫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更多的是着眼于现实生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悲苦,从而,诗风愈发地沉郁顿挫,而恰恰如此,《望岳》一诗在杜甫的诗歌中就显得卓尔不群了。甚至,清代浦起龙认为,杜甫的诗歌,“当以是为首”。

杜甫游历齐鲁的时候,在公元734年,于兖州巧遇李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诗人相遇了。当时年轻的杜甫,能写出《望岳》这样的诗歌,是否也是受了旷达的李白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呢?是也罢,否也罢,不管怎样,赏读《望岳》一诗,使我们知道了,杜甫,也曾经年少清狂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