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论语》(1):我们是让父母永远担忧的子女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则内容——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粗看起来,孔子有点答非所问。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却说儿女只能让父母在自己得病的时候才为自己担忧。孝本来是子对父母的举动,孔子的回答恰恰相反,施动者变成了父母。是不是孟武伯问孝的时候,孔老夫子溜号了,所以思考的问题不在一个频道上。

非也,圣人之言自有其妙处。那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孝”呢?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孝”有这样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子能养父母老,即为孝。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善举,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孝。

据说,孟武伯也是个孝子,对老父的话言听计从,生活起居服侍得也很好。可以说,对老父有善行,有善举。但为什么孔子在孟武伯问孝的时候说出了这番话呢?我们还是从这句话的含义上来分析一下吧!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一个孝子,只有在自己得病的时候,父母亲才担忧自己,其它情况下,是不需要父母亲担忧的。这样的解释,孔老夫子是把孝的定义扩大了。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善举,还涉及到了心理层面。因为,作为父母,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子女的一言一行都在父母亲的视线中。父母亲的快乐与悲伤,恐惧与担忧,可以说,都和自己子女的言行有关。孝顺的子女,在说话做事的时候,都会考虑父母亲的感受。孝子是不会做出让父母亲担忧的事情,说出让父母亲担忧的话的。

其实,孔子和孟武伯说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历史上的孟武伯据说是一个经常食言的人,说话不算话,不守信用。而且,还特爱挖苦人。当时鲁国有一个大臣叫郭重,很得国君鲁哀公的宠爱,孟武伯很是嫉妒,于是,就挖苦郭重说:“你到底是吃了什么东西啊?竟然这么胖!”鲁哀公看不过去了,就代其回敬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意在嘲讽孟武伯的不守信用。孔子可能是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在孟武伯问孝的时候,这样回答孟武伯,可能是要警醒孟武伯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言行招致祸患,最终,让父母亲为他担忧。

那么,为什么只应让父母在自己得病的时候为自己担忧呢?因为,世上之事,除了生老病死,人力皆可为之。生老病死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也无法预知自己的死亡,年老是人力所无法阻挡的,而得病更是不知什么时候悄然降临到人的身上。一个人,在自己得病的时候,不仅无力尽孝,而且,还需要父母亲为你的疾病操心。所以说,一个人,做到了只让“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孝。为人子女者,要尽其所能去做事,不让父母亲在除了疾病的其它方面为自己担忧。

但,世上之人,谁做到了只有在自己得病的时候,才让父母亲担忧呢?中国有一句古话:养儿防老。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生活在父母亲的羽翼之下,吃、穿、住、行无不在父母亲担忧的范围内。父母亲唯一希望的,就是在自己年纪老迈的时候,子女们能够赡养自己晚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一句大孝之言,但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古人信奉“以孝治天下”,所以,孝行美谈层出不穷。像“卧冰求鲤”“鹿乳奉亲”“恣蚊饱血”等故事,都在宣扬孝的美德。但故事里面的孝子真正地能够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吗?我想,不可能吧?

古人尚且做不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人如何呢?我觉得,今人更是不如古人。从我们呱呱坠地之时开始,父母亲就开始为我们担忧:担忧我们的吃穿住行,担忧我们的学习交友,担忧我们的生活起居。甚至,到了我们成年之后,还是照样让父母亲担忧。工作需要父母担忧,结婚需要父母担忧,生孩子了还需要父母亲担忧。更可气的是,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啃老族”,为了生活安逸,好吃懒做到让父母亲在老迈之年还要继续工作,噬取着父母亲辛苦挣来的血汗钱。

还有一些子女,看起来很孝顺,很是让父母省心。在赡养父母上,让父母亲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还定期领父母亲到全国各地游玩。而在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没有让父母亲操心的地方。可是,在生活的某一个时期里,总是会有让父母亲担忧的时候。因为,他们是父母,舐犊情深,这种担忧之心,是会伴随父母亲终老的。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是至孝之言,是真理,但世上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孝的。因为,我们是让父母永远担忧的子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