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苏子(二):交友莫交章子厚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苏轼本性善良,天真烂漫,与人交往皆以赤子之心相待,正如他对弟弟苏子由所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就是这样素秉初心的人,却有一个半生仇敌,此人是谁?章惇,章子厚。

恕余寡陋,在读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的时候,才知章惇其人。

章惇何许人也?此人乃北宋时期的宰相,在正史中,评价其为奸臣。今之读书人对其所知甚少,可在当时的北宋,章子厚可称得上是一风云人物。

其实,苏轼与章惇年轻的时候,关系非常地好。嘉佑二年,章惇与苏轼一样,题名金榜,进士及第。因章惇富有才华,豪爽大方,与苏轼甚是投缘,交谈默契,遂成莫逆。

苏轼考中进士后,母丧,回乡丁忧三年。回朝后,被派到凤翔县任判官,而当时的章惇在不远的湖北任太守。一日,二人出游,经过一条深涧。深涧上面只有一条窄木板,距离水面有百尺距离。章惇这个人,极有勇气,他想和苏轼一起过去,然后,在对面的岩石峭壁上题字留念。可苏轼一看地势凶险,不敢。章惇于是抓住一根绳索,坠下悬崖,到了对面的岸上。在岩石上题了“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然后,又原路返回。

章惇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据说,章子厚在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后,一看当年新科状元是自己的侄子,脸上挂不住了,竟然不仕回家,1057年再考,进了甲科,排在第五名,一看还行,才甘心步入仕途。自视甚高的人,心中是容不得人比他强的,而苏子的才华之高,又不得不让人服气,章惇才不如苏轼,总得寻求一种平衡,以便在苏轼面前有一种优越感吧!所以,题字回来后,自是洋洋得意了一番。看着章惇的样子,苏轼拍着章惇的肩膀,开玩笑地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但不管怎样,此次出游,两人玩得很是尽兴,友情也不断加深。

后来,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作为改革派的章惇,深得王安石赏识,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苏轼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认为王安石有点操之过急。这样,苏轼和章惇这两个朋友便分成了两个阵营。由此,关系逐渐转淡。的确,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时时都会产生变化。

即使这样,章惇和苏轼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当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的时候,一些奸人是想置苏轼于死地的。一日,当副宰相王珪向皇帝进谗言,说苏轼有谋反之意时,在皇帝身边的章惇还为苏子辩解。

两人关系的转变,始于苏子的天真。一次,章惇要被派到湖州任职,苏轼以诗相赠,诗句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尤爱水云乡。苏轼本意是有夸耀章惇之意的。诗中的“方丈”是传说中的仙山,据说方丈仙山位于东海中心,而湖州又临东海,意在说湖州是仙境,而“高情”是谁的情感呢?章惇的,苏子想说章惇乃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喜爱湖州这样的山清水秀的地方,到了那里,日子过得一定会很滋润的。可恰恰是这首诗,让章惇想歪了。

章惇小的时候,父母不想要他,要把他放到水盆里溺死,被人阻止了。长大后,章惇一直羞于向人提及他的出身。而苏轼的这两句诗,章惇认为是在嘲讽他,很不高兴,从此,心生芥蒂。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重新启用苏轼,苏轼被任命为知制诰,所有的因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贬谪的官员的派遣书都是他写的,章惇也在其中。这,又增加了章惇对苏轼的恨。

情感真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一个人的恨,也不是立刻产生的,都是在时间的流逝中累加的。人常说,宁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因为,君子重德,会自我反省,即使对一个人有恨,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弭掉。可小人就不同了,时间愈长,仇恨越深。章惇有才,可却缺少德行,尤其是心高气傲的他,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遽然间,人生境遇发生了转变,贬谪生活使他在人生的低谷中感受到人情的冷漠,境况越惨,他对人的仇恨越深。

终于,他等来了机会。宋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改革派的官员,章惇一路飙升,官拜相位。大权在握,章惇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让他又忌又恨的苏轼成了首先被迫害的对象。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惠州,即现在的广东。随遇而安的苏轼,想当然的,日子过得还是很舒心的。酒喝了不少,肉吃得也挺多,闲情涌动,还练练气功。苏轼在惠州观赏山水,四处游览,渐渐对惠州产生了感情,一读想他会在此终老。对惠州的喜爱,在他的诗文中随处可见。最著名的,是他写作的一首《食荔枝》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看,对此处的喜爱,连对当地的荔枝爱得都是那样的执着。

你想啊!苏轼是谁呀!文坛领袖啊!很快,他的诗传到了京城,被章惇知道了,心想:“哎呀!你这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啊!那怎么成,再贬。”很快,苏轼别贬到了海南岛。

此时的章惇可谓是丧心病狂了。我一直在想,苏轼和章惇并没有深仇大恨,一个误会,一个政见不合,不至于把一个老朋友往死里弄啊!何况,当年苏轼做主考官的时候,曾以第一名录取了章惇的儿子章援。章惇对苏轼的迫害,是素积已久的怨恨在作祟,也是他自卑心理在行动上的反映。他知道自己才不如苏轼,所以,他不愿意见到苏轼得势。从他对待苏轼的方式上来看,彻头彻尾的小人之举。心高气傲的他私欲甚强,时时想往上爬,学会了左右逢源,学会了见风使舵。对于别人对他的好,他可能不记得。可是,别人对他的不好,他却记得清清楚楚。“君子谋事不谋人,小人谋人不谋事”,小人之章惇,别苏轼的怨恨是深深地记在骨子里的。得势之后,疯狂之举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

幸好苏轼乃一旷达之人,“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之伟大就在于此。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苏轼交友的失败,就在于他没有认清章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哦!不。即使他知道章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像后来章惇被贬雷州的时候,还曾写信给章惇之子章援待父的注意事项。

交友是一门学问,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交友当交苏子瞻,防人当防章子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