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对《读书——通向自由之路》一文的形下之思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这句话,我深以为然。的确,语文教材不过是语文教学的工具,语文教师以语文教材为例子,用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是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教重要?对这个纷争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我,更倾向于怎么教比教什么重要。对于选入教材的同一篇文章,每名教师的解读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
    有的教师对课文缺少思考,教学随着教参走,亦步亦趋,成了教参的二传手。这样的教学形式从表面上固然会减少教学失误,但长此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不会提高,甚至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停滞不前。所以说,语文教师在以教材为例子的时候,必须得有自己的思考。教学,要教出自己的一些东西来。
    基于此,近年来,我在教新课前,习惯了拿出教材裸读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在读中,针对文章内容,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尽量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结果,就是在殚精竭虑间,对所教课文有所悟,有所得。虽然,这些悟和得很粗浅,甚至,和推而广之的课文赏析文章形成了南辕北辙之势,我也敝帚自珍,并没有否定自己的看法。是啊!真理和谬论只有一步之遥,在时间的洗濯下,所谓的真理可能是谬论,所谓的谬论可能是真理。
    余学识浅薄,见识鄙陋,所谓的个人解读也登不得大雅之堂,更多的,是一种自娱自乐罢了。可这种愚蠢人的游戏,做起来,也会让人乐在其中的。

本学期,在讲授长春版八下语文教材的时候,遇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读书——通向自由之路》。这篇文章是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卡尔·萨根所写作的《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的节选。这篇文章,在以往的长春版语文教材中未曾选录过,语文教师备课时,可供借鉴的材料很少。幸好,教师手中有配套的长春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教学上要图省事的话,可以发扬一下“拿来主义”的精神,一切照教参中的范例去做就可以了。

习惯了,我还是先打开语文教材,潜下心来,静静地读着这篇文章。的确,这篇文章是需要静读的,如果按常用的文体来划分,它是一篇议论文,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是需要阅读者慢慢咀嚼,细心领会的。不像是记叙性的文体,本身的故事性就很吸引人。

可当我的思想随着作者的语言走进文章中的时候,我却迷路了。议论性的文体,在结构上是应该有着其严密的逻辑关系的,或对照式,或层进式,或并列式,条理清晰地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和主张。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而面对《读书——通向自由之路》这篇文章,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走我的阅读之路了。

在教参中,说本文是一篇论述严密,条理清晰的文章,可是,在阅读中,我真的没有感觉到它的严密性在哪里。全文一共是八个自然段,在教参中,是这样划分结构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读书的重要作用

1段:内容是写人们的口口相传使信息逐渐偏离了愿意和丢失了,从反面论述读书的重要作用;

2段:写书籍改变了一切,从正面论述读书的重要作用。

3段:以非裔美国人为例,写接受文化教育使他们不断地走向了自由之路,从正面论证观点。

4、5段:论述读书少或者不读书的害处,从反面论证观点。

第二部分(6——8自然段):写读书能力降低的原因

6、7段:写他们与家庭等外部环境对读书的影响

8段:写的是贫穷会使人读书遭受打击。

教参中,明确指明了,本篇文章的论点就是题目——“读书——通向自由之路”,在议论文里,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可是,我真的觉得,文章里材料游离于观点之外,并没有很好的佐证中心论点。勉为其难的,课文的第一部分在阐述读书的重要性的时候,可以说是证明了中心论点,而第二部分的三个自然段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一遍一遍地,我沉浸在文章中,思考着,越是迷茫,我越是羞惭于自己的愚钝。思维就是这样,经过了一番“困于心,衡于虑”之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

导入:

我以朱熹的《观书有感》导入,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谈了读书的感受,写出了读书对人的益处。而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也阐述了关于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那么,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是怎样论述读书的呢?

朗读课文:

阅读文章,属于初步感知阶段。第一次的阅读,我采取的是学生逐个朗读的形式:学生站起来朗读,要求是不许出现丢字、加字、错字现象,出现一处,就轮到下一名同学阅读。以龙摆尾的形式,吸引学生阅读。同时,叫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把她(他)课前预习时查找出来的生字生词写在黑板上。

课文分析:

因为对文章中所选用的佐证材料有所怀疑,我采取了让学生逐段分析的教学形式: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第二步: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段意归纳正确者,为该小组加分;

第三步:归纳总结,把观点相同的段落划分为以部分。

通过此种形式,学生清晰了所写各段的内容,也逐渐明了了文章观点所在。

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我完全是借用了书后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一、“在人类生存与地球上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内,没有人能够读书写字。”“书改变了这一切。”“如果你是文盲或几乎不通文字,你就有更大的可能进监狱。”课文中的这些话包含着什么意思?请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二、“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更为进步的时代的人却没有阅读能力?”课文中给出的原因都从什么角度归纳的?你认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三、“你必须使知识内在化,这样它们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想一想如何使自己学习的各门知识内在化。

讨论交流,重在启思,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而在讨论中,学生就会更加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严密性产生怀疑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质疑文题:

“读书——通向自由之路”这样的文题,应该具体阐述的是读书为什么是通向自由的道路,人是怎样通过读书获得自由的,而“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自由,还应该包括思想上的自由,但文题与材料是不严密的,能不能自己命一个文题,使文章和题目相吻合。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展示讨论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文章题目:

1.《论当代人阅读能力下降的原因》

2.《书有益,读者穷》

3.《是什么限制了我们读书》

我知道,我的思考是不成熟的,更多的是兴之所至,以顽主的心态来寻找课堂教学的快乐,致命之伤就是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我怕对学生产生误导,但,我更怕按部就班,按部就班的拿来主义教学真的不是好的教学。

我的思考是粗浅的,是形而下的,呈现在这里,恳请方家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