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射成功!“天和”核心舱顺利入轨,空间站两年内完工

 常心舟 2021-04-29

4月29日中午11点,“天和”空间站核心舱由长征5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在空间站发展方面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相比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新空间站在技术方面实现了较大的跨越,“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也体现了航天工程的综合实力。

以国际空间站为例,虽然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联合参与发射,但是真正能够对空间站进行补给以及运送航天员的仅仅只有美俄两国。甚至在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联盟”载人飞船成为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载具。

空间站的建设不仅仅是核心舱以及其他舱段的建设、组装这么简单,同时考验空间站的补给、在轨推进剂加注、航天员的天地往返等等。这意味着想要发展空间站,拥有载人航天技术仅仅只能算是入门。

“天和”核心舱全长14.6米,最大直径4.2米,重量达到了22.5吨!其拥有3个对接口和两个停泊口。而此前的天宫二号其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全重仅有8.6吨,同时天宫二号是标准的单舱空间站,通过简单的对比就能发现“天和”的技术跨度。

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复杂的也是体积最大的在轨装备,即便是技术储备最强的俄罗斯,也经历了漫长的研发过程。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截止1982年4月19日“礼炮7号”顺利发射,前苏联一共发射了7个空间站,时间跨度为11年,和天宫二号一样,这些空间站均为单模块结构。

到了1986年前苏联开始建造“和平号”多模块空间站,整个建设时间长达10年,直到96年才顺利完成建设,在国际空间站出现之前,和平号空间站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模块空间站。

而中国在空间站建设方面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天宫一号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目标飞行器”,其任务是空间站技术的探索,并进行一系列对接试验。作为天宫一号的备份系统,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顺利升空。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货运飞船对接、在轨推进剂加注、航天员对接等一系列技术,为发展多模块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对接舱口增加并增设停泊舱口之外,“天和”核心舱的另一大特色是搭载了一个长达15米,有7个关节的大型机械臂,能够支持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大型轨道舱段的转移以及空间站的维护、维修工作,技术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时间表,“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后,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将围绕天和核心舱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设。从天宫一号的顺利发射到天和核心舱的拓展完成,仅仅只需要12年,再次创造了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