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考古】作业,是个什么鬼?

 非名流WO 2021-04-29

        很多人并不知道,回家作业其实是舶来品,是洋货,不是中国老师的特权。

        话说,100多年前有位意大利的老师叫做萝卜头(Roberto Nevilis),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经常开小差,做课堂问答的时候老是答非所问。萝卜头想惩罚一下这位不用心的学生,就单独开了个单子,写明读书多少遍、做题多少道、反思多少字,云云。萝卜头叫该生回去后照着单子完成。反复几次之后,该生意识到上课开小差的错误,学习也快速回升。别的老师见这招好使,纷纷效仿,一不小心,回家作业这个当年萝卜头用来惩罚个别学生的“发明”,变成了当今全世界中小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中国尤甚。

        中国家长深知家庭作业之烦,也知道孩子受家庭作业毒害之深,却不愿也不敢拒绝家庭作业,反而“助纣为虐”甘为家庭作业保驾护航。

        孩子刚上幼儿班,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从老师那里领回来五花八门的家庭作业,盯着孩子完成;幼小衔接时期,抢在小学老师之前,请家教,识字认数背古诗,稍有不好,加罚三遍;上小学了,口算心算珠心算只是小菜,挤破脑袋也要进奥数班、少科院,完成校内作业,加做校外作业;做好平时作业,追加假期作业;写完本子作业,还有编报任务;交了纸质作业,还要发送电子刊物......上中学,因为有中考高考的“人生大关”,涉考科目每天不少于一张试卷的节奏只能算是最慢的,常常匆匆忙忙晚饭后有一大摞考卷做到夜深。看到孩子眼睛近视了、脊背变弯了,多数家长宁可忍痛陪着孩子受罪,也绝不选择心慈手软给孩子喊停。

        对于家庭作业,家长的心态,一开始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后来是“人家都做我家不做要吃亏”,明知家庭作业利少弊多,还口口声声坚称“社会都是这样,否则要被淘汰了”,仿佛家庭作业真的能够改变人生解放人类。家庭作业的威力真的有这样大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迷信家庭作业,尚未考证。有人说,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不就说了吗,学而时习之!这话没错,但是这话不可用来印证家庭作业的,一则孔夫子从未教学生读死书,二则这里的“时习之”强调的是要把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反复实践,使其成为技能和能力。“学而时习之”的正解应该是:学习了还应该经常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别说上千年了,即使在民国时期,中小学生也不会有这么繁重的家庭作业吧,文史记载中关于回家作业的话题几乎未见且不去说了,就说华人圈的影视剧中,涉及民国时期的作品不少,但是你见过背大书包上学的孩子吗?更别说埋头在作业堆的情景了。可是从民国时期读书人里出来的大师不在少数吧!

        就算不说民国时期那一代人,说一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们自己吧。比如我出生的机遇比较巧,正赶上文革了,父母们正在抓革命促生产,没人有心思给孩子抓什么识字认数,也没有奥数班少科院一说;我们上小学时候,又赶上拨乱反正大干快上了,被取消的高考刚恢复,复习、补习、找资料,成了被耽误的“老三届”们的话题,中小学生也没多少回家作业的压力。其实我本人上到初中学英语认了home work一词才知道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小学时候真不认识它,什么寒假作业、暑假作业都没那回事,只知道寒假忙着过年,暑假帮着大人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如果一定要说出一点家庭作业的影子的话,倒是我的父亲每到星期天和假期会布置一定量的钢笔字练习作业,从描红到临帖,一直坚持到小学高年级。

        上小学时候,几乎没有自己固定的书包,前三年每天只需要拿着《语文》《数学》两本书一支铅笔去学校即可,四年级以后增加了《常识》书,才用上了已经中学毕业的叔叔弃之不用的黄色帆布书包,书包里也从来不用背什么回家作业。只有小学老师才有回家作业,因为他们需要拎着一包作业本回来家里晚上批阅。初中开始住校,一周回一次家;高中住校,一月回家一次。老师们也未要求背作业回家,每次回家的唯一目的,就是洗澡和改善伙食。仅此而已。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经历应该大致差不多,作业基本上是在学校在教室课堂内完成的,很少需要把大量的校外的课外的精力还花在一纸作业上。

        作业者也,作孽是也!我现在也是老师一枚,见惯了同事中回收的寒假作业暑假作业没有认真批阅的现象——既然你老师没有精力批阅孩子的作业,布置下去又有何益?即使平时的回家作业,也有老师叫几个学生来“帮忙”打勾打叉的;甚至单元测验、月考试卷的部分题目也要叫学生来判。我真不知道这样的作业和考试有何意义?因为老师不亲自批阅,你怎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啊?不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题目,不布置、不去做,又何妨?!

        人生很短,世界很大,生活很丰富,社会很多彩。人一生用去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作业这一件事情之上,态度很执着,精神很可嘉,但是它的价值呢?是不是很可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