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城记】杭州和黄州:塔望塔

 非名流WO 2021-04-29

杭州和黄州:塔望塔

在中国,诸如塔一类的建筑,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出现的,大多和佛教有关,和佛徒(和尚)有关,和浮屠有关。老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的“浮屠”,就是佛塔。佛塔一般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佛骨和舍利子,以及得道高僧修炼到更高一个境界(坐化)的地方。只是今天国人称呼“塔”为“佛塔”的人少了,而是有了一个更大众的叫法:宝塔。


雷峰夕照

宝石流霞


杭州:雷峰塔和保俶塔

杭州自古是佛家钟情的地方,寺庙很多,宝塔也不少。但是从四面八方到杭州来的人,无论是旅游还是工作,一定不会错过杭州西湖,于是矗立于西湖南北两边的雷峰塔和保俶塔的出镜率也就高于其他处所的宝塔了。

言及西湖双塔,一定绕不开三个“一”——一个国:吴越国;一个姓:钱;一个人:吴越国王钱俶。

吴越国对中国历史上而言,真是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现象。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乱了朝纲,黄巢起义毁了基业,朱温篡权夺了天下,从此统一的国家又进入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纷争的状态: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更替的局面,中原地区以外更是同时冒出了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十个割据一方的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到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的时候,其他的政权在此前后纷纷销匿,唯有吴越国依然能偏安江南。907年朱温改唐朝为后梁的时候,被唐朝最后的皇帝昭宗先后分封为越王、吴王的钱镠也在江浙一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奉占据中原的后梁为正统,朱温顺势封钱镠为吴越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钱姓王国就此成立。吴越国先后经历了三代五王,钱镠的后继者们秉承了他的立国策略:对外奉中原政权为宗主国,对内实施保境安民、休兵息民的政策,遂能在数十年的战乱岁月里平稳度日,甚至还能发展经济,成为最为富庶的地方政权。

五代归宋后,十国或彼此消耗,或被宋剿灭,只剩下南唐和吴越国了。南唐后主李煜曾经希望和吴越国主钱俶携手联合抗宋,钱俶秉承祖训,以吴越国民利益为重,不与北宋为敌;975年,南唐国以后主李煜被俘而亡;978年,钱俶携吴越国并入大宋版图,五代十国结束。

宋朝有人编写了一套《百家姓》,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赵、钱、孙、李”。这一编排,让今日汉民族之张、王、刘等大姓顿感挫折。这里头还真是有讲究的。宋朝人编“百家姓”,赵姓排第一,理所当然,因为它是贵为天子的皇帝的家姓。钱姓排第二,体现了编书人的高明,他意会了赵家皇帝对吴越国主的敬重,因为有钱俶的治国方略和大局观,赵匡胤完成南北统一少打了很多仗。孙姓何以排到第三呢?据说源于吴越王钱俶之正妻孙氏,你看连赵皇帝的皇后之姓都没有挤进前三,孙夫人的姓却能与夫君钱氏并列,依然体现了赵家王朝对钱姓的厚待。至于排在第四位的“李”,有人说是编书人敬重南唐后主李煜的,我看未必,因为南唐立国之君李昇(李煜的祖父)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国徐温的养子,李姓是徐知诰自立南唐国后改的;百家姓之“李”排第四,更多的是回望李唐盛世,借以证明赵氏江山是与之一脉相承的正统,此是另外的话题,日后再叙。

吴越王钱俶,是吴越国的第五位国君。他一生为人称道的事情很多:秉承祖训,保境安民,此其一;归顺大宋,使吴越国免遭生灵涂炭,此其二;喜佛信佛敬佛,在位三十余年,于吴越国境内兴寺庙造佛塔无数,此其三。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和保俶塔,自然和吴越王钱俶密切相关。

雷峰塔,是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之上的一座宝塔,人们习惯于因地而名,雷峰塔之名便不胫而走。雷峰塔的真名应该叫皇妃塔。关于这个塔名的来由,民间传说钱俶的宠妃黄氏为他生了儿子,钱俶一高兴,便造此塔彰黄妃之功。这一传说实在经不起推敲,钱俶有妻妾有三人,独宠黄妃而不顾正妻孙氏和另一王妃俞氏的感受,这不符合一生谨慎的钱俶的个性;就算为黄妃造塔,定名为“黄妃塔”还差不多,叫它“皇妃塔”,大宋赵天子知道会坐视不管吗?更何况他有八个儿子,为其中一子的出世而造塔,实在太牵强了。

皇妃塔的实际得名是钱俶之妻孙氏死后,大宋天子念其相夫有功(钱俶携吴越国十三州及其子民归顺大宋,正妻孙氏有扶助之功),封谥号为皇妃,并恩准钱俶造塔纪念;这也印证了为何宋人编写的《百家姓》里“孙”排第三的原因。本名皇妃塔的雷峰塔,与“黄妃生子”没有什么关系。

雷峰塔造于977年。钱俶造塔之初,原计划的塔高是十三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978年钱俶携吴越国人力物力财力“上交”大宋),不得不紧缩银根造至七级就匆匆完工了——这就导致雷峰塔先天不足,所以千百年来,雷峰塔屡遭损毁,几经修复都不能长久保存,直到1924年9月25日彻底轰塌。1999年浙江省决定在原塔旧址上重修雷峰塔,在对塔基地宫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发现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物,诸如莲花座青铜佛像、纯银阿育王塔、可能藏有“佛螺髻发”舍利子的金函、钱俶亲撰并手书的《华严经》碑文条石(局部)等,证明雷峰塔是一座藏佛像、佛经、舍利子的佛塔——与佛同在才是最好的纪念。

至于雷峰塔和白素贞许仙的传说扯上关系,这是后来元明清三朝的杰作。元朝戏曲杂居兴盛,明清小说传奇迅猛发展,加之民间说书人的渲染,一段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便附体于雷峰塔了。

与雷峰塔隔湖相望坐落在宝石山上的保俶塔,也叫宝石塔,它的建造更与吴越王钱俶的命运直接联系在一起了。975年大宋俘获了后主李煜,宣告南唐灭亡,五代十国就剩下吴越国一个政权了。钱俶护国三十年,深知战争对国家、对民众的灾害,他权衡利弊以后决定向北宋交权,于是带着家小到汴梁城朝拜赵家皇帝,俯首称臣。但是想到刚刚被灭的邻国南唐,想到亡国之君李煜生死未卜,难免担忧姓赵的皇帝会如何对待自己。临行前钱俶在佛前许愿,如能保其平安回来,归后一定造塔还愿钱俶到了京城,赵皇帝不仅对他客客气气,还给了宅子礼待他,赏赐很丰厚。留他一家人住了两个月,就让他们回杭州了。临别时,皇帝赐了一黄皮书卷,封存得很密实,吩咐他在路上密看。到了路上,钱俶便打开一看,见全是大臣们劝皇帝把钱俶留在京城的奏章。钱俶又是感慨又是惊恐,钱俶回来后,就造塔还愿,感谢佛祖护佑其及全家平安回来。此塔便是"保俶塔"。

跟雷峰塔一样,民间也给保俶塔附会了很多故事,其中以西湖边宋嫂为感谢小叔子替夫出征而造佛塔,企求佛祖保佑小叔子平安流传最广。但是也只是局限于民间传说,宋元明清历代官方一直未予以认可。

西湖双塔,一南一北,南边雷峰塔雄奇巍峨,北边保俶塔小巧灵秀,形成呼应之势。明朝人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皆称是。

黄州安国寺和青云塔


黄州:青云塔和那啥...

黄州地处长江中游,古城格局沿江而建,没有东南形胜杭州那种天然的繁华,少有寺庙,留下来的佛塔也就不多。在黄州,人们一提到宝塔,那就是专指青云塔。

黄州青云塔,又叫文峰塔,是在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由黄州籍郡丞李时芳、别驾黄士元筹资修建。塔身以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块修砌而成。占地146平方米,青灰色块石砌成,呈八方形,七层八面,层层出檐青云塔自建成以来曾历经数次劫难,据史料记载: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塔身三层以上倒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府初宿藻、知县俞昌烈、署县金人门等倡捐重建石塔。清光绪三年(1877年)塔顶因雷震倾圯,清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英启集资修复。2004年,黄冈市政府用麻灰色大理石将塔基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平台。2008年,又对青云塔进行整体维修,维修后的青云塔焕然一新。为湖北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与别处宝塔专一的向佛敬佛的教化功能不同,黄州青云塔从一开始就是儒道三教合体的建筑。

外显的佛教色彩。黄州青云塔,紧邻古刹安国寺。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载,安国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由郡人张大用于显庆二年捐地基,由僧人惠立创建,取名“护国寺”。又据苏轼《安国寺诗》称,该寺始建于南唐李璟保大二年(944年),始名护国寺。北宋韩琦曾在寺内发愤读书,后成为宋仁宗时代的名相,仁宗皇帝有感于韩琦事迹,赐“安国寺”名,并御赐玉印一方。苏轼贬谪黄州时,来安国寺沐浴、打坐是他的日课,坐在韩琦读书处观照内心,“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行”更让他心定神宁。青云塔建成后,它与安国寺相得益彰。青云塔自带的佛教色彩表现在塔的第一层,建塔时就开辟出一间16平米的石室,由第一层正门乾门进到石室,即可见石壁上设有2.5平方米的大佛龛,佛龛里有几尊高约1米的佛像。佛龛两侧有一对联:“万丈佛光辉石室,千烁庙貌傍江城”。由坤门也可进入石室,迎面石壁上有约1平方米的小佛龛。此外,在第五层的塔室内,也有一座佛龛,龛内有“多宝如来佛坐像”。两侧门柱上刻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对联。佛龛周边绘有双凤朝阳的图案。

深刻的儒家烙印。青云塔的正门,即乾门的门楣上有楷书“全楚文峰”石匾,这块石匾的设置,有其特殊意义。青云塔和安国寺前,一条安国寺路直指北方,与黄州考棚街成一条直线,考棚街最北端有考棚(贡院),是古黄州府开科考的地方。刻立“全楚文峰”石匾,是在为全州府的考生树立标杆:要考就考全楚第一!青云塔,又名文峰塔,这就是得名的原因。在塔身第一层东面的巽门进入塔内,石壁上刻有“青云直上”,此四字刻在塔内阶梯的起步处,一是祝愿登塔者,步步高升,极具象征性和祈祷性,二来也是为了表明宋明以来黄州士人在历次考试中甲科显赫,曾经取得过辉煌,刻石匾以表彰佳绩(注:青云塔建成后,明清两朝黄州学子中进士多达六百一十一人)。如此大张旗鼓地传扬儒家入世取仕之文风,甚至祈祷“文运天开”,借助佛道神力,保佑考生取得好成绩,大概青云塔也是独一无二的。又在塔的第五层乾门的门楣上刻有:“笔补造化”四个大字。这“笔”字,实际上是“文章”或“知识”的代称,“造化”是指创造、化育,它似乎是在对黄州学子更是对游人说:“后天学好文化知识,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获得好的福气、运气,创造出惊人的业绩。”

难掩的道家气息。青云塔建于钵盂山,但是钵盂山并不是一座山。到过黄州的人知道,安国寺和青云塔所在的宝塔公园,地势比北边的赤壁矶、龙王山和西边的江堤都要低一些。一座宝塔不在当地的最高处,却选择了一处低平的洼地,有什么讲究吗? 明朝人晏清写过一篇《募修钵盂峰青云塔序》,他在文中介绍说:“黄州钵盂山者……实为武昌、汉阳诸郡上游水口中山也”。什么是“水口”? 道教风水先生认为“水口”是指一定地域内水流的进出口。他们认为,如果当地的“水口”有锁,则物产丰饶,人丁兴旺、富足;如果“水口”处无关拦,则气散财枯,凶祸当头。所以明清时黄州人认为在钵盂山这个“水口”山上建塔,可以为“上游水口作锁”,起关拦作用,为“本郡文星起峰”,使城区人丁兴旺,文化昌盛。古人认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北离天最近,乾卦代表天,这样乾卦是西北方位,青云塔以乾门为正门。青云塔外层层出檐,檐中嵌有菱角形,呈弧状的曲线翼角,一律向上翘,形象轻盈有飞动之美。这与道教追求羽化登仙的观念是一致的。青云塔七级、塔刹也是三个,都为奇数。这也照应了道教的“道生一,其贵无偶”的神秘观念。

黄州青云塔,集“三教”于一体,堪称天下无双,中国奇塔。它是古代黄州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当之无愧的黄州文化地标性建筑之一。

黄州青云塔,除了文峰塔之别名外,还叫南塔。既是南塔,那该有个对望的北塔才成啊。但是,人们遍寻小城黄州,也没发现所谓的北塔在哪里。近日我读鄂东籍大作家刘醒龙的著作《黄冈密卷》,忽然得到一点小启示:和青云塔(南塔)呼应的“北塔”可能不存在,但是小城里和它遥望的塔,还是有的!那是一座不显山不露水的石塔。

青云塔前那条安国寺路一路向北,接上了考棚街;考棚街的北端,是考棚,古黄州县学;县学再往北,是古黄州的府院;再往北,就是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的东坡赤壁了!东坡赤壁的高处,有著名的二赋堂,二赋堂边就是一座石塔。那座石塔岂止是不显山露水,简直有点不伦不类。地方志上对此塔居然有记载,说是该塔造得丑,是为镇妖之用:因为黄州城内某个家族有女子失节,族人按照族规处置了失节女子,仍不解恨,便在其坟头造了这一座丑陋不堪的石塔,有让其永世不得翻身永世不得超生之意。

倘真如此,那紧挨着的二赋堂岂不是要平地生出一股瘴气来了?这恐怕是热爱苏东坡的黄州人难以接受的。研究苏东坡的黄冈学者丁永淮先生思来想去,新编了一个故事:苏东坡当初谪居黄州四年,大兴贤路,五水蛮闻名的黄州大地上,蛮水滋养出来的蛮夫野老经过苏学士的调教,都懂得倚重斯文了。由安国寺的和尚带头,在二赋堂边建了一座焚纸塔,每天早上起来扫大街,见到有文字的纸片,一一捡起来,集中送到焚纸塔中焚毁。丁先生现编的这个故事一传出去,马上在黄州人口中变得千真万确了,黄州人都信此说;谁要是搬出方志,信誓旦旦地求证先前丑塔镇妖之说,反而要被黄州人痛斥了。

可爱的黄州人就这样给二赋堂前那座丑陋的石塔平反了。

东坡赤壁二赋堂边的丑陋石塔

青云直上牌匾

 青云塔顶端有一株朴树,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种。

  

“双城记”相关链接——

【双城记】黄州和杭州——面对面

【双城记】黄州和杭州——考赶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