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南京 《桃花扇-追念》,竺小招,殷瑞芬,孙静 南京市越剧团演出的《桃花扇》,越剧编剧不知是谁,但由其脉络来分析,是受到欧阳予倩的改编版本影响颇深。 《桃花扇》原作四十余出,上演不易,而欧阳予倩的改编本可谓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 以其篇幅短,更加有力的渲染了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乱离世象。而最大的改编在于最后结局,孔尚任原作中侯朝宗和李香君双双出家,以点明对现实的无奈和反抗,欧阳予倩版本,却是写出了历史上侯朝宗的真正结局——他最终还是参加了清朝的科举。以此,加强了李香君和侯朝宗人生抉择的矛盾,以及悲剧的深刻。 这个改编在我看来,是点睛之笔。 只有同样处于大乱离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才能写得出那样痛心的结局。 还扇?避世?躲避人间乱离而寻一个安身桃花源?不存在的。 这样生裂的痛苦,不是亲历过那苦痛的,不能明白。 在欧阳予倩做出这个改编以后,以其与时代的契合,30-60年代的《桃花扇》戏剧演出,这个版本几乎成为通用,以其改编本作为摩本,涌现大量的戏剧作品。 以我所知,例如:
其中影响,莫以电影《桃花扇》为甚。我还是小时候看过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旧盘桓脑海。(色女本色:当时是冯喆给我印象更深的哈哈,反正我就盯着帅哥哥流口水ing~) 王丹凤美到骨头里自不待言,还有一股气,刚开始在船上叹道“不知亡国恨的何止商女”,淡淡妆容却是极端妍丽的五官,你就知道,末世江南秦淮灯影里淡却又深刻的女子,能和复社领袖有着心灵相契。 冯喆的侯朝宗,怎么帅法不夸了,李香君落难在庵里,病甚,侯朝宗看到李香君,打开桃花扇,你瞧瞧,你瞧瞧,两个人的相濡以沫以及过尽千山的沧桑风华。侯朝宗失节,最后离开李香君,满山黄叶,一条小径通向未知的远方,映出山河无限萧索。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悲凉和失落,意蕴无穷。 回到南越版。 视频来自于:2018年10月19日现场演出,七旬竺小招,显示了非同一般的演唱功力。 那句“曾记得秦淮分别时,月色迷蒙星光昏”唱得尤其好,百分百的本嗓,音韵悠长,舒展到了极处,月色和隐约带着回声的惆怅随之涌出,似也可见明末那一番文人萧索,秦淮失意的气质,有明诗的意象。 恩,还有竺水招的本味儿。 再来听听竺水招原唱。堪称曲中精华。 (共三小段四面唱片,分别,追念,怒责) 淡淡冷漠的畸零感、沧桑感的人文意境,配上凄清杜宇三两声,冷且痛。 “身随江流漂泊去,寸心时时羁金陵”,不禁为那个“羁”字心旌摇动,这词儿谁写的啊,谁写的啊!太好了,太美了,太是明末文人飘零自叹的写照了!!! 配上竺水招微微撕裂的一声叹息,简直是,美,美绝了。热泪盈眶啊啊啊啊啊! 这段音韵之美,意境之远,境界之高,声色如画,怎么夸,都夸不够。 侯朝宗这个角色,是很“深”的。 他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才子。 文人就有一种家国责任压在肩头的沉郁,是躲避,还是直面,类似于生存还是死亡的人生命题;才子,则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眼下安稳、情爱缠绵胜过一切。 明末清初的破碎山河,这两种气质永远无法取得协调一致。 一面是侯才子贪恋着与香君的纯挚之爱,一面却是复社文人无时不刻在体味着国破家亡的末世痛楚。 竺水招的侯朝宗,完全把这种深沉况味体现出来了。 剧的最后,侯方域已投身清廷,面对爱妻痛责,他喃喃辩解:“为你我才未曾死。”是借口,也是真心话。 多少生与死那不堪承受的抉择中,目睹鲜血染就桃花扇,不仅感念香君的贞烈,还有她永恒的芬芳。 这乱世,只要她在,只要那一种温存的浪漫在,他就能够逃避苟且。 然而香君比他更清醒,更勇敢,她亲手撕裂桃花扇,亲手撕开了他这一层不切实际的幻想。 “你不能起义兴师,救国家于危亡之境,难道说你还有诗酒流连、风流自赏,闲适的心情?”(选自京剧杜近芳版《桃花扇》) 这乱世,破碎了的心,破碎了的感情,破碎了的人生,无处安放。 金弹打,鸳鸯分,生离死别多伤情;山河碎,梨花落,多少人不幸,多少人不幸。 附:南越《桃花扇》选段
(文字原创,使用请打招呼,部分资料来源网上和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