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此篇作于公元816年(唐元和十一年)。此诗与白居易之《琵琶行》、李贺之《李凭箜篌引》被并称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颖师是一位来自天竺的和尚。师是对和尚的通称。颖是这个和尚的名。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这首《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昵(nì)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这里表示亲近。颖师一开始弹琴时,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或者“尔汝交”的好兄弟。“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忽然琴音变得激越高昂,犹如勇士(视死如归)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一会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一会儿,琴音)好似没有根蒂的浮云或柳一样,在广阔天地中随风飘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一会儿,琴音)犹如百鸟群在一起喧哗热闹,忽然期间可闻一只凤凰翩然引吭长鸣嘹亮。“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跻(jī)攀:犹攀登。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此处形容琴声越弹越高。分寸不可上:一点也不能再升高了。失势:下降。千丈强:千丈有余。第一段十句摹写声音。化无形为有形,将听觉转为视觉来描写,琴音由轻柔,突然高昂,又起伏回荡,又喧闹嘹亮,又高到极点,忽然又低到极点。“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未省(xǐng):不懂得。丝篁(huáng):弹拨乐器,此指琴。(颖师弹得极好,)可惜“我”空有两耳,(还)不懂得琴声。“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自从颖师开始弹奏,(“我”就)激动不已,无法安座。“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推手:伸手。遽(jù):急忙。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因为太激动了,所以“我”)急忙伸手阻止(不让颖师再弹下去),(因为“我”)热泪滂沱。(已经)浸湿了衣襟。韩愈听琴之所以这么激动,因为是颖师的琴声让其代入进去自己的(仕途)遭遇。“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诚能:真高明。指确实有才能的人。以:用。冰炭置我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比喻听琴时感情时喜时悲,变化强烈。颖师(的琴技真是)真高明啊!(不过,请不要用)冰与火填入我肝肠。(因为“我”已经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犹如冰火两重天,心情情绪变化剧烈。)尾联是总结,实则是反话正说,反衬颖师的琴技神乎其神,实在高明。第二段八句写韩愈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 ,反衬颖师琴声优美动听。《听颖师弹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采用听觉转化为视觉描写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韩愈听琴后感同身受的思想感情,赞扬了琴师技艺的高超和琴声的优美动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