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我的父亲

 野猫爱鱼 2021-04-29


一年一度的劳动节即将来临,我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已在天堂十多年的父亲。

我那勤劳奋斗了一生的父亲,晚年聊得最多的是我们的家族史。父亲生前还跟我讲起他的祖父那些我们这些后人闻所未闻的往事。从这些交谈的细枝末节中,我才得知父亲小时候也很顽皮,是曾祖父众多孙辈中最疼爱的一个。父亲读私塾时,曾祖父就是父亲的启蒙老师。

父亲告诉我,曾祖父也算得上半个读书人,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对功名仕途没有兴趣,而对风水和看相研究颇深。曾祖父除了在私塾教书外,寒暑假时就到乡下帮人看相和看风水。父亲讲曾祖父活了88岁,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能享米寿之福应该是个传奇!

从父亲口中,我大概了解到曾祖父也是驼背模样,留着长长的白胡须,下乡帮人堪舆风水,常常背个小袋,袋里主要是罗盘、麻衣相书等,乡人称之为“东老”。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最神奇的是,曾祖父还懂符法和咒语,一边念着咒语,一边画一张太阳符,然后将太阳符烧成灰叫父亲喝下,就用这个法子居然治好了父亲腿上的无名脓肿疮。

父亲还特别提到,曾祖父在晚年,也为自己找个百年之后风水地,自称“船形地”。曾祖父健旺时,每日清晨,站在自己选中的这块地上,一脸虔诚面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拜了三拜,再点燃一炉香,然后盘着双腿坐下来,仰头面对着太阳,闭上双眼后,开始聚精会神地念叨着别人听不大懂的太阳经。

曾祖父去世后,族人们就按其遗愿将其葬于他生前每日诵经之地!非常遗憾的是,几年后,政府在农村掀起建水库热潮,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就带领家人把祖父墓迁移了。父亲说挖开曾祖父墓地,竟然发现密密丛丛的紫青藤缠满寿房,寿房还完好如新,这也许真的是一块聚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每每讲到这里,父亲总是不无感慨道:“亡人的福,子孙的缘,穴在人心,不在山。”

我想:父亲之所以常常提起曾祖父,一来是因为父亲的许多学问,是曾祖父亲自传授的,曾祖父曾寄希望父亲将来也像他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顺便将麻衣面相术和风水学传承下来,只是后来父亲并没有走这条路,而是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二来是因为父亲也像曾祖父那样有点驼背,曾祖父还再三教育父亲,耕读传家的法宝不能丢,相信我们的后代,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我还从父亲的多次谈话中,了解到他在基层摸爬滚打二十余年,也只当过村主任。后来受堂兄影响,刚知天命的父亲就不再担任村主任职务,被上级分配到农场去领导工作。工作两年后,就彻底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而且没有享受到正常的退休待遇,父亲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照样还是乐观地面对现实。

后来,集体农田分配到户,因我家人口多,分配到七八亩水稻田,每年种两季稻,耕田、插秧、收割等都叫人,父亲总是起早摸黑,不停地在田间地头除草、施肥等。父亲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每年除夕吃完年夜饭,他就将我们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商量下一年的生产如何安排,他说制定好”一年早知道”,就有奋斗目标,并教育我们读书学习也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

其实,父亲那样有计划安排来年农事,是想这些水田、旱地多出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绿豆、芝麻、花生)等,希望多卖一些钱,好供应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读书。为了凑够我们开学需要的学杂费,想方设法将家里吃不完的农产品变成现金。

记得多年前初春时节,父亲就小心翼翼地把红薯种播在平整好的陇畦里,然后在上面间隔一段距离插上竹片弓,再盖上厚厚的白色尼龙纸,以提高地里的温度,促进红薯快速生根发芽。一个月后,红薯就长出了嫩嫩的绿中带红的的枝叶。父亲还亲自挑着红薯种苗下乡卖。父亲知道薄利销得快,虽然卖得价钱比人家低,但只从村头卖到村尾,就卖得一个不剩。这时的父亲,就像中了五百万似的异常高兴。

二伯见我的父亲为了让个个孩子能念好书而奔波,就劝告父亲,说为什么要拼命送孩子读书,读书有什么用?世间上只有挑箩卖粮,未曾听说挑箩卖字。还说他家孩子从未上过学,不也是照常好好地过日子。父亲对此不置可否,只是笑着应承二伯的劝告。父亲知道二伯是出于疼爱自己亲弟弟的好心,但他不知道我父亲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正如曾祖父预言,我们的后代会出真正有出息的人。

记得我读高中第一个学期,不知是思亲心切,还是水土不服。开学没多久,我就变得面黄饥瘦,不思饮食。我将自己当时身体情况写信给父亲。父亲收到信看完老泪纵横,第二天一大早,扛着一袋土豆,急匆匆搭上去县城的头班车,再转车到了我的学校。

学校领导通知我去见父亲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年近花甲的父亲好久未出远门。我既惊又喜地问父亲是怎么找到我的。父亲笑着说:”傻瓜,路在嘴上呀!你还怕我问不来吗?”父亲将一袋土豆送给了留他吃饭的领导,以表示谢意,临别时,叮嘱我要认真学习,也要吃饱穿暖,学会照顾好自己,不要让他担心。

虽然后来高考我落榜了,没有实现父亲的愿望,但父亲并没有责怪我。他只是安慰我,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只要不荒废学业,多看书,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果不其然,我在家务农四年后,通过严格的考试,被聘为小学民办教师。这是自曾祖父之后,才又出了一个教书先生。

年近七旬的父亲为了支持我的教学工作,家里的农活全包揽了。他常常教育我教书不能当儿戏,千万别误人子弟,要精钻细研教材,(就像他种田那样精耕细作,才能多打粮食,父亲还讲,误农时,耽误庄稼一春,误教学,耽误学生一生)才能教出好学生。

正因为有父亲的谆谆教诲,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教好每堂课。现在,虽然我已离开心爱的教育事业十余载,但我问心无愧。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众多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人物:有从事核武器研究的专家,有高科技领域的博土生导师,有从事文学创作者等。确切地讲,这一切功劳,都归于我那时时鞭策和支持我的父亲。

父亲临终时,把我们兄弟仨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家和万事兴,要我们兄弟仨齐心协力,共同把我们这个家族经营好、维护好,相信我们的后代是一代更胜一代。

父亲,请放心吧。我们兄弟仨决不会让您失望的,一定将耕读传家的法宝一代代传下去。您和曾祖父为我们播下希望的火种,我们也会一代代接力传下去。相信不用多久,我们的后代将如鲲鹏展翅,志在万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