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题目讲了多遍还错,怎么破?

 一线教师丁爸 2021-04-29

01

每次考试前的心情,如图所示:

期中考试之后,查看试卷,发现一些题目已经讲了很多遍,也做了很多遍,但是错误率还是居高不下。
比如下面两个计算题,一题的错误人数是16人,还有一题更高了,25人。

这么高的错误率,我就在想,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还是先找几个孩子,问问情况。
昨天我就让几个孩子拿着试卷来找我,我问他们这两个题目为什么会错。
几个孩子在开始说自己想法之前,是懊恼不已,因为订正的时候又会了,可是考试没有如果。
看了孩子们的试卷,也与几个孩子聊下来,大致清楚,问题所在,第一题是没有发现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错的同学都是在“死算”,我们知道计算中能够用简便计算的如果老老实实计算,这个计算量是惊人的,大部分同学就错在老老实实的计算路上。
第二题错误的原因,需要用到两次乘法分配律,第一次用完很多同学是没有把结果用括号括起来,这样就自然错了。

02


这两个题目是我们中午计算时段,几次做到的。
每天的午间计算,由于时间紧张,估计我自己在讲解的时候,没有把最为核心的内容讲清楚,可能只是把解题过程讲了一遍。
所以昨天的试卷讲解课上,对于这两个高频错题,我有意识地放慢了脚步,把同学们犯的错误直接暴露出来,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样是错的,怎么改,特别是我们刨根究底,还要弄清楚题目的知识点到底是什么?
比如这个题目中:

显然13与6(或者19与13)两个数字可以互换位置,一旦互换,相同的乘数出现了,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了,但是有些孩子们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可以互换。
我把这个问题再一次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思考,有的孩子就说了,分数乘以整数,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保持不变,既然是分子与整数相乘,那么根据乘法交换律,分子与整数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
后来我又问了为什么分母与整数不能互换位置,孩子们就说,分母与整数是相除关系,不能互换。
对于核心知识点,对比讲解会比较有效。后来我有出了一组题目,让孩子们做,加深理解。

03

但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知识点我们反复讲反复练,孩子们也知道,甚至是麻木了。
面对麻木,我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用类比讲解法,就是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用更加通俗的方式去讲。
比如第二题,我就问孩子一个问题,五星级酒店的厨师与一般饭店厨师的差别在哪里,孩子们一下子兴趣来了,就说五星级酒店厨师,肯定有一些烹饪秘诀,掌握一定的秘诀就可以烧出好菜,孩子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但是也算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我转而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题目就像一道菜,你有什么秘诀让这道菜变得好吃。孩子们就说了,第一次用了乘法分配律算出来的结果一定要加括号,这个括号就是烧菜秘诀。
我继续开玩笑说,加了括号,你就是五星级大酒店厨师,没加括号,你就是街边小炒老板。
其实孩子们在我讲了这个题目之后,都知道了一定要加括号,用了厨师这个比喻则是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在备课中,会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段子,特别是面对那些抽象概念。

04


总结一下,题目讲了多遍,还错,我的处理流程:
1.分析原因。
会看错例,也会与学生谈话。
2.定位考点。
把知识点定位下来,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3.题组训练。
尽可能把一个知识点,能够呈现的所有出题方式都能够出出来。如果一下子所有题型弄不出来,只要两个最为极端的题目要放在一起对比训练。
这是我在帮助孩子们复习分数加减乘除的时候,给孩子们出的一些对比练习。

4.通俗讲解。
化繁为简,在讲解中尤为关键,简洁地讲解,加上有意思的类比讲解,那么学生会更加感兴趣。讲题其实与沟通一样,面对沟通,我们大脑有两个杏仁核,一个是负责沟通氛围,还是一个则是负责沟通内容,但是沟通氛围比沟通内容还要重要,氛围不到位,内容就无法进入。其实通俗化、段子化的讲解方式,就是在营造一种学生愿意接受的讲题氛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