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新庄||红星照我去战斗

 百花驿站 2021-04-29


红星照我去战斗

马新庄

     今年是,我想起曾在西北服役18年,而且都是在戈壁和山沟度过。尤其在戈壁,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正好入党50年,让我倍感自豪!

     1969年2月,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得以实现,来到西北边陲,成为国防科委下属部队的一名战士。

  1969年 酒泉卫星基地营房前留影

     只是没想到,戈壁滩是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一会儿晴空万里寂静的让人窒息,一会儿又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让你畏惧。风刮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苍凉沙尘暴,是戈壁大漠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从一个稚嫩的小伙子,锻炼成一名先锋战士。1971年6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6月,我在酒泉8120部队服役三年多,服从组织调动来到新修建的空军打拉池机场。

  打拉池屈吴山上留影

     卫星基地所属部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营区建设和后勤保障已趋完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原以为到了打拉池,东移600多公里,自然环境会好一些。没想到打拉池机场修在山沟里,一边山上是光秃秃的石头,一边山上是不长草的“黄土高坡”(黄土山)。环顾四周,一片荒凉。

     我们住在机场南面一侧的山坳里,晚上会听到狼嚎,更显得此地万径人踪灭,鸡犬不闻。

     我能安下心来,是工兵老大哥的示范作用。我们进驻时,他们还在紧张施工,修飞机洞库,又牺牲了两个战士。

  在打拉池山沟,通讯队旁修建的观景平台上

     同样是军人,他们能吃苦,我们为什么不能!何况他们住的是帐篷,喝的是浑浊的溪水。

     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部队首长说为了落实毛主席“深挖洞”和备战的指示。当时中苏关系紧张,部队钻山沟,“深挖洞,广积粮”。

     通过进一步了解,我知道我们雄踞在巍峨雄伟的屈吴山下。屈吴山为祁连山东延余脉,主峰海拔2858米,山势雄伟,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北不远处有一处开采不久的煤矿,叫“红会”煤矿。当年,靖远矿务局批准在打拉池以东的西格拉滩一带兴建煤矿,计划报到中央,主管首长是当年的一位红军战士,他非常熟悉打拉池的地形地貌。看到报告后说,这不是当年会师的地方吗?老将军提议,并请示总理、朱老总,将该矿区定名为“红会”。白银又修建了至宝积山的铁路,终点站就是宝积山。在上报定站名时,国家有关部门将“宝积山”改为“长征”。因为当年红军从打拉池去水泉堡活动的半道上就是“宝积山”。又把紧挨着“宝积山”的一个小站定名为“挺进”。

     一串红色的地名,让我兴奋不已。忘记了艰苦,忘记了困难。军人的爱国情怀让我开始喜欢上这里。

 东远导航台留影

     说起共和镇,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要说起打拉池,却远近闻名。机场傍依共和镇(打拉池),因此取名打拉池机场。

     打拉池这一带自古为边塞要地,早在秦汉时期就设置兵戎。古城建于北宋,起初名叫“打罗城”,后改为“怀柔堡”。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此城被金所占。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又被西夏所占。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兵灭西夏,又被元鞑子占领。成吉思汗西征兵源不足,大量征集波斯人编伍,这里叫做“妥马赤”,汉语为“探马赤”,蒙语为“打喇赤”,驻军的意思。以后,便演变为打拉池。

中间停机坪飞机前留影

     打拉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宁夏通往甘肃兰州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那悠扬的驼铃,曾在这里留下了浑厚的汉唐遗韵;玄奘大师曾驻锡屈吴山寺。清朝谥忠勇的奋威将军王进宝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其戎马生涯被当地人民引为骄傲。

     让人神往的是1932年5月5日,甘肃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靖远兵暴”,就是在打拉池宣布起义。“陕甘工农红军第四支队”的红旗高悬在打拉池城门上。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响了陇原大地上人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当年的打拉池机场气象台、航行调度室和外场值班室驻地

     这座古老重镇被装订进中国革命史册,却是她曾经和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事件——长征,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中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天才彭德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为策应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西方野战军统帅部来到这里。彭老总看中了“开元寺”,因山石呈红色被改叫“红山寺”。以后“红山寺”作为指挥部,在这里策应了和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大会师。“红山寺”也曾是三军实施“静会战役”、“宁夏战役”、“海(原)打(拉池)战役”的统帅部。

     红山寺(距离共和镇共和村西300米)亦名开元寺,始建于北魏,宋曾重修。石窟内塑三世佛三尊,护法神六尊。明万历年间,在石窟前扩修大殿一座,后续建东西两殿,法王殿、岳王楼、苏武庙等建筑。清同治二年,毁于兵火,其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新建。我在此服役时,红山寺内曾空洞无物。

     1936年10月23日,朱老总和张国焘率领红军总部和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到达打拉池,和西野会师。这一天,在打拉池的会师,是红军三大主力在1936年10月大会师中级别最高的会师。朱老总、彭老总和张国焘在千年古镇打拉池握手拥抱。

     红军将士在这里驻扎48天,老总们到各村访贫问苦,看望农会会员,和群众拉家常。老乡秦守福热情拥军,连续为红军推磨40多天,朱老总感动亲自看望慰问他。一个吴姓小伙子,不到14岁,看到红军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事,偷偷跟上队伍参加了红军。仅打拉池就有7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我爱上了这里。我爱这里的黄土地,更爱这里的人。我爱这里民风淳朴,我爱这里群众对人民子弟兵一往情深。

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石和法宝。我们能在打拉池站住脚,扎下根,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1975年在打拉池机场通讯队旁山沟留影

     我难忘在打拉池的十几年,当地老乡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我忘不了在西远导航台当台长时,和红沟村群众一起修农田,老乡们到我台慰问,送蔬菜。我难忘在深沟村,参加老乡的婚礼,闹新房,吃喜糖。难忘在小水村,帮老乡运西瓜、收麦子。也难忘在赵北湾和头白沟村,我带领战士们访贫问苦,为老乡捐衣服。我难忘当副分队长时,和红会煤矿过自修副矿长相识,和张彦民结为“巴铁”兄弟。我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

屈吴山上雷达站留影

     我难忘在警卫连当指导员时,和驻小水村的雷达连结对子。当参谋时,随师部电影放映员到屈吴山雷达连放电影并慰问。

     我任司令部党支部青年委员、团支部书记,带领机关青年团员到屈吴山,追寻彭老总的马蹄声响。站在山顶,遥望毗邻的会宁县,笑看风云脚下略过。

     我更难忘和共和镇派出所搞联防,共同维护机场安全。

     因为爱这里,更愿意为这里助力添彩。

     1982年5月27日和7月28日,我任外场参谋两次替战友值班(战友家属随军)。都是在傍晚,兄弟部队战机因沙尘暴不能返航。接到通知后,我十分钟之内组织保障分队全部到位,让6架战机安全备降。我为此荣立三等功。

转业后重回老部队和“战友”强击机亲密接触

     1986年底转业后,我不忘初衷,保持在打拉池养成的好传统,在地方又立新功。

     我积极为党报电台投稿,发表稿件千余篇,多次被评为开封市宣传战线先进个人。

     现在的打拉池机场,已移交给地方和陆航团,背景是红山寺纪念塔

     退休后,先后出版了《风入松》《雨中花》(《兄弟之间》上中下)和《打拉池之鹰》四部小说,200多万字,被评为开封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开封市离退休干部优秀党员。

     我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为献礼,为“新时代”唱赞歌。

作者简介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开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笔名:辛文,幸文。河南尉氏县人,曾在部队服役18年。历任台长、指导员、参谋等职;1982年两次组织保障兄弟部队的六架战机在十分钟之内安全备降在机场,荣立三等功,并在1983年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转业后在单位负责文宣工作,在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多次获奖和多次被评为开封市宣传战线先进个人。退休后先后被评为开封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开封市离退休干部优秀党员。出版发行《风入松》、《雨中花》、(《兄弟之间》上中下)和《打拉池之鹰》四部小说,计200多万字。


《橄榄诗社》机构设置:
顾问:王国钦  于兆福  陈伟  张延河
社长:刘鸿岐
副社长:潘景义  李道先  王兴华
秘书长:潘景义
教研部:刘鸿岐  于兆福
通联部:刘述涛   魏囯成
网刊部:英君   潘保华
纸刊部:戚天瑶  王红建   
诗评部:汪 燃    李树友    
书画部:唐振全   孟宪文
朗诵艺术团:张蔚宏   王跃宽
综合办公室:尚永玉 卜喜胜  赵华璞  杨勇胜 
法律顾问:魏国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